馬祖 東莒島的大浦plus+換生活體驗

▍自食其力/共給共足

靠創作討生活不簡單,所以我異想天開的想要學習抓魚,為了活下去或許必須學習殘忍,如果能捕捉自己的食物,或許不必再擔心未來,也不需要再顧慮人際……

但是自從6/14到了東莒島之後,因為熱情居民的食物餽贈、駐村藝術家巧手做的包子饅頭、前人在春天整理好的菜園後人在夏天開始收成,所以幾乎沒有自食其力的機會,唯一最接近的一次是6/22號早上到神祕小海灣游泳,一個人在礁岩中跳來跳去,游來游去,有點混濁的海水,不時出現的漩渦和浪花,還有爬上一些長了長長棕色海草的石頭,其實都讓我蠻害怕的。石頭上的大小蜚蠊(不敢直呼蟑螂時的別稱)雖然令人毛骨悚然,不過也看到了許多快樂生長在一起的佛手與淡菜。站在礁岩上頭,可以看到沿岸高處觀景台的遊客伸長了脖子看著,就算現在被海捲走了,他們可能是唯一的守護者。這場不知天高地厚的探險不到一小時就結束了,原本晴朗的天空轉變為毛毛細雨,騎著小郭馬力強大的摩托車回到大浦。

我一直想著這樣不負責任的冒險,萬一發生了什麼事,是否會給駐村單位帶來許多麻煩。還好,島上的駐村計畫已經營運了將近十年,有固定的執行流程與規劃,申請換生活計畫也會經過篩選與審核,而且執行團隊十分專業且專業互補。

今年接棒的兩人:陳萱白個性沉穩,具有藝術專才、且擅長戶外運動,陳稚璽則是個性豪邁、社工出身、而且不怕蟑螂,每天維護場地,開關仿古木門栓,一扇紗窗縫隙總會有大小蜚蠊家族窩居的驚喜都嚇不倒她。

因為有她們的招呼,讓前來換生活的旅人有機會體驗到島上的各種生活面貌,採集野草,辨識艾草、茵陳蒿等防蚊植物,品嚐東莒國小大廚阿華姊的手藝,訴說島上歷史與景點故事都倒背如流。

老酒滷蛋

每位換生活的夥伴只需要一天七十元的食宿費用,大夥每天一起討論如何以僅有的預算與食材讓大家吃得飽,都是種挑戰。一到大浦,就吃到了藝術家自己做的艾草饅頭、麵包,些微的苦味抹上香甜的椰子油是我的最愛。隨著入住期間的人數從前三天的五人,到四人,最後三天則是只有兩人,糧食配給的壓力相對較小,甚至十天內大半的時間都能吃到從島上廚神阿華姊那打包外帶的家常菜,像是紅豆與花生粽子、老酒滷蛋、紅糟豆腐、佛手淡菜、芋頭燉排骨,能有幸品嚐這些料理真是三生有幸。

▍超環保藝術駐島計畫

如果能回顧這十年來所有的東莒島駐村創作一定很有趣,但僅就從網路上閱讀的資料判斷觀察,2009年一開始的傳統壁畫、雕塑、裝置,到這屆的轉變為更加的環保、「無形」、不留痕跡。駐村計畫在社群網路上的宣傳與包裝更是火力全開,發文的密集度高、介紹島上各種生活的艱辛與趣味,搭配的照片美編更是專業到不行。

三到五月為大海的學徒「阿發小姐」所帶領的魚路古道的踏訪導覽、在地食材烹飪而成的十全十美春酒謝宴,讓藝術品可食下肚。駐島期間持續書寫、造夢,並帶來了許多世界各地海上航行的夥伴一起來東莒生活、在港口以海漂物建造小筏。

四到六月為台北植物園專業園丁陳科廷與賴怡辰用google地圖創造了「標記那棵植物計畫」(tagthatplant.blogspot.com/),可以經由時間累積、跨越空間藩籬讓外地的人也能了解東莒的植物地景,為展覽規劃了「海岸、森林、軍事、田園」四條植物旅行路線。植物插畫是畫在月曆紙的背後,一丁點資源都不浪費。

與帶領工作坊運用當地植物、拾得物、用過的咖啡濾紙,拼奏成各有寓意的作品。耗費極大力氣重新整理舊屋成為展場,不用電力燈光,將作品妥善放置在弧形半月樓閣樓四周,溫潤地被自然光反射,反而更能讓雙眼適應作品與環境的關係。六月期間,好奇走訪的觀光客絡繹不絕。

 

「造島」走讀工作坊成果與展出

▍藝術生態?

帶著種種對「藝術生態」的疑問,希望到馬祖觀察這個看起來很不簡單、很在地、很環保的藝術駐村計畫。想不到駐村的唯二工作人員陳萱白,研究所的論文題目也是這個。我問她所以你的結論是什麼呢?她的回答大意是這是一個變動的狀態,需要找到一個平衡。她回問我,所以你的樣本數多嗎?我回答不多,目前大約五位受訪者。她回答她的樣本數也不多。而我的第四位正式受訪者阿發正好也是她當時的採訪對象。

從完全不知道島上生活狀態,以為一切原始的浪漫想像,到搭了船到抵達,發現以花崗岩大石塊堆砌的閩東式建築既典雅又氣派,以為這個藝術駐村計畫存在的條件,又像許多替代空間的生成……許多以荒廢的鐵道倉庫、閒置的軍事基地、被都更一半的眷村所改建成的藝術替代空間……經常發生種種營運上的問題,例如:入駐藝術家與執行團隊被當做全能的雜工,被要求修房子、整理美化環境、做社區營造、成為政府與民眾之間具有親和力的介面……把人氣炒起來之後,每年漲租、再換新的一批新的入駐單位,有如免洗筷一般。需要花多少心力「才不會變成那樣子」?

回到台灣經過更多的閱讀與資料收集,我才略微了解經營團隊十年來與在地溝通的密切程度、相互尊重、具備許多規劃營運上的細節流程的審核機制,才能讓展覽與活動如此順暢的營運,並且具有良好完整的呈現。其實,這些細節從在島上換生活的時候就可以體驗出來,例如:營運團隊居然對建築功法和材料也有深度的了解,並能以適切管道建議主管單位採取妥善行動。

像是重新修復建築的木材有嚴重被白蟻蛀食的狀況,工作人員擔心看似粗壯的樑柱內部結構早已損毀,會導致建築崩塌。據了解古法的樑柱、木門窗用材會在海裡浸泡三年以上,已經沒有白蟻或其他蟲類喜愛的有機物質可以食用,才能製成門窗、樑柱。但現代木材收成、化學防腐皆講求快速,根本無法抵擋白蟻啃食的速度,新木材建料有如白蟻飼料。每天開關的木門窗,雖然讓建築具有特殊的傳統美感,但許多新翻修房屋不到兩年已經被蛀食到紗窗脫落、旋轉木軸脫軌,風雨大時還會滲水到室內。駐村單位記錄下遇到的狀況,並一一研擬可行的解決辦法,提供給政府相關單位參考,例如:在九月至隔年二月無駐村活動時,請專業公司進行除白蟻,如果毀損問題嚴重則需更換木件,毀損的程度皆可作為未來重新整修老屋時決定使用建材的參考資料,研擬未來更合適的整修方式。

十年來大浦plus+藝術駐村計畫成立的條件中,連江縣政府文化處在扮演著關鍵角色,包括將二十多年因人口外移、交通不便而荒廢無人的大浦村重新整建,以及和屋主達成協議,資助經費並以近似古法的方式修繕,屋主則需租屋約十年給政府做非營利的使用,而藝術駐村計畫在這段期間分擔政府營運管理的部分職責。但其實駐村營運單位(請給「好多樣文化工作室」熱烈的掌聲)、政府單位、在地居民,三者皆必須扮演積極參與形塑計畫樣貌的角色,缺一不可。讓一個歷史文化聚落不只是房屋整建,徒留空有其表美麗的外皮,更能逐漸活絡當地的觀光與產業,構成一個讓當地新舊居民皆能安居樂業的環境。

延伸閱讀:《廢墟的意志:東莒藝術轉場計畫》
作者:廖億美()()(

▍對不起,改不了的粗線條……

最初決定申請換生活到大浦一探究竟後,阿發賦予我一項任務:將她的植物標本們帶回來。在東莒島拘留的倒數兩天,把標本們拍照整理好放在電暖器包裝的一個A2塑膠袋裡。帶著植物標本從東莒到南杆的港口,從港口徒步走到南萌咖啡,中途曾將植物和報紙拿出來在陽光下曝曬,讓水氣稍微蒸發。隔天從南杆搭船到基隆,原本預計下午四點到港,提前在三點抵達。我記不清楚在基隆停留的兩個小時,手上最後有這一大袋植物標本是什麼時候?經過碼頭、廟宇、攤販、便利商店,最後小跑步搭上9006公車,到了圓山捷運站要下公車的時候,才發現標本呢?!我回頭打電話給攤販和便利商店,都沒有人看到這袋用全版《馬祖日報》包起來標本。最後打電話給阿發自首。我又把一件事給搞砸了。

或許標本對我生氣,因為我不只把它頂在頭上阻擋近正午南杆烈陽,也在依google地圖上標示的路徑切下山坡卻經過充滿被傾倒營造廢棄物、掙扎爬出兩座長滿大花咸豐草的墳墓邊緣的時候,把它當做盾牌前進,劇烈晃動讓塑膠袋邊角甩出黃綠色的汁液,混合著最後一周在東莒細雨中長出的白色黴菌,我已經不知道塑膠袋裡的標本是什麼樣子。

 

阿發的標本。如果有看到它們……
▍最後的意外收穫

在返回台灣之前,在南杆停留了兩天一夜,在南萌咖啡意外聽了一場講座。河床劇團郭文泰導演的演講在我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許因為他所分享的也是刻劃在他腦海中,關於創作意義追尋,最深刻的啟發。我也一直在想創作的意義是什麼。

他分享了大學時期為雜誌寫戲劇評論而看了一齣劇,緩慢地,他在清空的咖啡廳前場重新表演了一遍這齣劇。他當時無法理解戲劇的內容:把鳥的翅膀縫在魚身上,反覆唱頌著的詞句,吃沙的孩子……所以在劇後跑去問表演者/導演為何這麼做?導演問他你從劇中看到了什麼呢?然後他分享了和劇沒有直接關係的,發生在自己生命中的事件,然後哭泣。導演就對他說,沒錯,我在演的就是你的故事。

聽到這個故事全身雞皮疙瘩都起來了。也因為聽到這個故事才漸漸懂了平常會害怕的,那些意味不明、有點難懂的創作。有些能在某些人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創作者,無論用什麼形式,應該也努力嘗試創作出一些值得令人一再玩味,在資訊爆炸時代中,仍能夠在腦海中留下印象的創作。而那些圖像經常是從未有過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呈現。(對你來說,那會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