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th Ringgold 創作中反映的美國黑人文化與反抗史

費絲.林戈德創作中反映的美國黑人文化與反抗史
撰文|吳礽喻 圖片版權| © Faith Ringgold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費絲.林戈德(Faith Ringgold)創作的核心議題是以各種形式探索、表達關於黑人人權運動以及女性主義思維。因刻板印象與偏見仍普遍存在於社會之中,她的作品依舊保有對於當代的衝擊力量,挑戰大眾對於非裔美籍族群的身分認同,以及提昇性別平權意識。

她議題取材大膽、作品尺寸以大幅為主,畫風童稚、多彩,而無論外界對她的作品有什麼樣的批判,她總是理直氣壯地、繼續講述自己的故事,似乎反映出了她的名字「信念」(Faith)為她的生命與創作所帶來的力量。

創作從早期的油彩,到近年的拼布畫作,反映出早期畢卡索、非洲藝術、晚期西藏唐卡對創作的影響,精選一系列作品於2019年6月至10月在倫敦蛇形畫廊展出,這是她在歐洲藝術機構的首次大型個展,以下改寫自她和策展人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之間的對話。

▍說自己的故事

費絲.林戈德曾寫了一本自傳《我們跨越橋樑》(we flew over the bridge),出版商看了卻對說「這不是你的故事吧」。他們的想像/刻板印象是黑人女性應該在貧民窟中出生、家裡領政府救濟金、經歷過各種風風雨雨,但事實上,這和她的成長過程相去甚遠。

雖然在經濟大蕭條的1930年出生,林戈德在紐約哈林區的家中隨時都有彩色蠟筆與畫架可以讓她揮灑。從小就有氣喘,而30年代醫療尚不發達,所以無法上學,在國小二年級之前是由母親帶她學習,但她每天都畫畫,畫畫的習慣直到上學後都沒有改變過。

她的母親會為小孩製作獨一無二的服裝,林戈德的布類創作及雕塑都有母親從旁協助縫紉,甚至在母親過世前一年,她們也一起製作了拼布畫〈哈林迴響〉(Echoes of Harlem, 1980)。林戈德不曾把自己看做是一位「藝術家」,而是一個不斷創作的人而已。

因為祖父有讀大學,很多親戚也是從南方移民過來的老師,為了擺脫美國過去兩百年黑人奴役制度的脈絡,所以家裡的人從小就灌輸她「必須要上大學」的觀念。她看到家中附近的地鐵常有大學生進進出出「城市大學」,心想那就是她會去的地方吧,但十八歲、1948年她要註冊入學時,發現自由藝術(Libral Arts)只限男生才可以學習。

她不接受這個答案,於是就坐在那,直到一位行政人員跑出來和她說:「等等,我知道你能做什麼,你雖然不能進入男子大學,但可以主修藝術、副修教育,拿藝術教育的學士學位。」

▍「美國人」系列

在大學的時候,她的偶像是畢卡索、馬蒂斯、林布蘭特,因為在大學學不到黑人或非洲藝術家。雖說如此,她的身邊則充滿了當時「哈林文藝復興」的要角,她只需要睜大眼睛、認出他們就好了:畫家賈可伯.勞倫斯(Jacob Lawrence)、亞倫.道格拉斯(Aaron Douglas),甚至爵士音樂家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都曾來家中作客。

她進大學之後,1948年的第一幅畫〈藝術家的工作室〉保有傳統靜物畫的拘束,1963年,民權運動萌芽,她開始了「美國人」系列,當時克萊頓.包威爾(Clayton Powell Jr.)與斯托克利.卡邁克爾(Stokely Carmichael)喊出了「黑人力量」(Black Power),頓時讓全美國黑人陷入瘋狂,從來沒有人能想像「黑人」與「力量」兩個字可以放在一起。

〈美國人#19:美國郵票,紀念黑人力量的興起〉畫了一百張臉譜,其中十個人有黑色的皮膚,代表黑人只佔全美人口的百分之十,林戈德心想真正的力量是白人,但現在大家都高喊著「黑人力量」,所以除了中央的「Black Power」字樣,臉譜間的白色間距是更大的「White Power」字樣。

當時她每週都會帶著女兒到紐約當代美術館看畢卡索的畫,1967年〈美國人#20:死亡1967〉(American People #20: Die)更直接反映出〈格爾尼卡〉構圖模式,但場景從西班牙內戰,轉移到不曾被美國主流媒體播報的哈林區街頭鬥爭。

1967年時就已經有許多黑人藝術家流行前往奈及利亞的FESTAC藝術節,她聽說霍華德大學的美術系主任海爾.伍德魯夫(Hale Woodruff)將組隊參加,她想報名,不料對方卻以她的〈美國人〉系列作品缺乏「動態」而拒絕了她。就算她後來又以哈林區「每五分鐘就會發生一次」的街頭械鬥作畫,伍德魯夫依舊不喜歡。後來,林戈德1976年自己到了非洲旅行,並且愛上當地的創作能量。

▍國旗畫作

1970年,費絲.林戈德和藝術工人聯盟(Art Worker’s Coalition)發起了「人民的國旗展」,因為當時對國旗不敬,依然有可能會坐牢,為了保護言論自由,他們邀請了上百位藝術家一起創作,過程中林戈德雖然被逮捕,最終仍被釋放。

她的第一幅國旗畫作是1967年的〈美國人#18:國旗在流血〉,1997年,類似的構圖再次以〈美國收藏#6:國旗在流血#2〉出現,但流血的主角成為一位保護兩個小孩的黑人母親。

「美國人」系列結束後,林戈德開始「明暗」系列,延伸探討在世界中、與人之間的色彩反差。她喜歡林布蘭特、羅斯科(Rothko)以及其他抽象表現主義以暗色為背景、以暗色做畫的效果。雖然主題完全不同,但技術是可以沿用的。

1969年,當時洛克斐勒派了兩個人來向她購買畫作,他們看上了「美國人」系列的一件國旗作品,覺得很像賈斯伯.瓊斯(Jasper Johns),正準備買下時,林戈德提請他們側著頭看國旗上寫了什麼字,才驚覺這件作品上寫了Die Nigger,全名為〈給月球的國旗:死黑人〉,實在不適合放在辦公大樓裡,在他們即將離開的時候,林戈德的母親和她說,給他們看一些一般大眾可以接受的東西吧,因此他們轉而買下原本名稱為「六個黑人」的作品,和藝術家討論後,將作品名稱正試改為〈明暗#9:美國光譜〉,目前為摩根大通藝術品收藏(JPMorgan Chase Art Collection)的一部分。

▍50%

1970年費絲.林戈德和藝術工人聯盟(Art Worker’s Coalition)在惠特尼美術館外發起了行動,抗議黑人及女性藝術家在雙年展與常態展的缺席。

他們做了一批水煮蛋,外面寫著「50%」。因為抗議需要有明確訴求,需要有具體的數據。林戈德問年僅十六歲的女兒米榭爾.華樂斯(Michele Wallace):「我們需要要求館方展出多少女性藝術家的作品?」米榭爾堅定的回答:「50%」林戈德不確定自己是否聽錯了,心想「我的天,可憐的孩子,我是不是給她太大壓力了」,於是再問一遍,孩子依然響亮回答:「50%!」她也無法訂出一個比較低的數字,所以就成為了行動的訴求。

後來參加示威遊行的人都帶了寫有50%的水煮蛋,而她們則帶了塗成黑色的「50%」水煮蛋,把美術館圍了一圈。行動十分有趣,並且獲得了一些社會關注。

▍女子監獄裡的公共藝術

1971年,林戈德獲得了藝術家公共服務(Creative Artist Public Service)的3000美元獎助金用做社區營造,她原本想創作一幅畫捐贈給母校「城市大學」,但沒有被學校接受,她便另外接洽當地的女子監獄是否願意得到畫作的捐贈?
對方接受了。她和監獄受刑人面對面,問她們希望看到什麼樣的畫,其中一個人說「一條長長的線,通往外面的世界」。當時的社會允許女人做的事不多,沒有看過女的公車司機、女警、運動員等,她和受刑人討論之後,畫了一幅大型作品〈給女人之家〉(For The Women’s House),裡頭女人自立自強、從事各種活動,給受刑人對未來的希望。

許多年之後,女受刑人移到了另一個監獄,男性囚犯被移來這邊,他們很不喜歡這件作品,所以自己拿了白漆把畫塗掉,想畫其他的東西。想不到塗白之後,沒有人知道該畫什麼,就把畫藏在地下室內。典獄長發現後,就告知林戈德,如果不採取行動的畫,這件作品可能很快就會被毀屍滅跡了。

戈林德聯繫了警方救出這件作品,警察甚至很熱心地幫忙募款2萬5000美金修復基金,這件作品在2017年於布魯克林美術館的「我們想要一場革命:1965至1986年的黑人草根藝術家」展出過。

但送回了女子監獄後,獄方擔心維護不易,因此把它藏在體育館距離地面兩公尺高的閣樓裡,用木箱保護著,本來是為了受刑人製作的畫,現在卻沒有人能看得到。

▍軟雕塑、拼布畫

戈林德喜歡做人物雕塑,但因氣喘而無法會產生灰塵的媒材,所以她向母親學習如何製作布偶,70年代時創作了六十幾個軟雕塑。

後來製作唐卡,則是因為她希望能在世界各地展出作品,大型畫作搬運不易。她在阿姆斯特丹國家美術館參觀時,警衛特別展示給她看地下室的西藏唐卡畫,為她帶來許多靈感。

自己製作了一些唐卡畫作之後,她發現「拼布畫」發展性更高,能完成更大的畫作,她把故事寫在拼布畫上,像是1983年的〈誰怕珍美瑪阿姨?〉(Who’s Afraid of Aunt Jemima),把看似無害的「珍美瑪」牌鬆餅粉代言人加上了驚悚的故事,讓人對虛構人物的兇狠肅然起敬。

戈林德今年八十九歲,已經創作了一百三十一幅拼布畫,不包含唐卡和油畫作品。也出版了二十二本童書,她認為2016年的《我們來到美國》是最難畫的一本,因為美國有許許多多不同族裔的人,她不希望任何小孩看到書的時候無法找到屬於自己的種族。另外她還推出了拼布畫的手機遊戲。

獲得世界各地總共二十三所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的她,對年輕創作者的建議是,創作就該放手實際去做,持續堅持下去,無論其他人會不會喜歡你的作品,你必須真心「愛」自己的創作。

▍圖說

01 費絲.林戈德 美國人#19:美國郵票,紀念黑人力量的興起 1967 油彩畫布 182.8× 243.8cm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ACA Galleries, New York

02 「南畫廊」展出「美國人」系列,圖左至右〈美國人#9:美國夢〉(1964)、〈美國人#6:查理先生〉(1964)、〈男人親吻妻子〉(1964)

03 費絲.林戈德 美國人#9:美國夢 1964 油彩畫布 91.4× 60.9cm 私人收藏

04 費絲.林戈德 男人親吻妻子 1964 油彩纖維版 48.2×30.5cm 私人收藏,倫敦Pippy Houldsworth畫廊

05 費絲.林戈德 美國收藏#15:躲藏的小孩 1966 油彩畫布 66× 121.9cm Courtesy Seth Taffae and Juan Rodriguez

06 費絲.林戈德 「奴隸性侵」:#1害怕會讓你脆弱、#2逃跑或許躲得過、#3反抗求生(左至右) 1972 油彩畫布 221× 121.9cm 私人收藏,倫敦Pippy Houldsworth畫廊

07 費絲.林戈德 誰怕珍美瑪阿姨? 1983 油彩畫布 228.6× 203.2cm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ACA Galleries, New York

08 費絲.林戈德 爵士故事:媽媽能唱、爸爸能吹#1:是誰偷了我心碎 2004 壓克力畫布拼布邊框 205.7 ×168.9cm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ACA Galleries, New York

09(圖左)〈爵士故事:媽媽能唱、爸爸能吹#1:是誰偷了我心碎〉
(圖右)費絲.林戈德 來到瓊斯路#1在血色天空下 2000

10 (圖左)費絲.林戈德 明暗#9:美國光譜 1969 油彩畫布 Courtesy JPMorgan Chase Art Collection
(圖右)費絲.林戈德 明暗#11:美國黑人 1969 油彩畫布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ACA Galleries, New York

11 費絲.林戈德 美國收藏#6:國旗在流血#2 1997 壓克力畫布拼布邊框 193 × 201.9cm 私人收藏,倫敦Pippy Houldsworth畫廊

12「小西畫廊」(圖左)費絲.林戈德 美國收藏#1:我們來到美國 1997 壓克力畫布 189.2 × 201.9cm 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女性藝術專藏」Linda Lee Alter捐贈
(圖右)〈美國收藏#6:國旗在流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