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迷思,忠於藝術家的本意──泰特現代美術館 Georgia O’Keeffe 回顧展

破除迷思,忠於藝術家的本意
──泰特現代美術館歐姬芙回顧展

撰文|吳礽喻 圖版|Tate Modern

 歐姬芙(Georgia O’Keeffe, 1887-1986)一直以來對評論家將她的花朵繪畫比做女性子宮或生殖器,或是她的丈夫史帝革勒茲(Alfred Stieglitz, 1864-1946)以心理分析的方式來闡述/推銷她的作品感到不滿,她勇於創新的性格與藝術創作的多元面相,成為泰特美術館今夏大展的焦點──包含了從1910至1960年代,她的創作能量最為豐沛時的作品,重新審視這位美國現代主義繪畫關鍵人物,在一生中精采的際遇、創作風格與歷史影響力。

▍關於歐姬芙的十三個主題

 喬治亞.歐姬芙是美國歷史中,現代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於美國中北部威斯康辛州,父母為愛爾蘭與德國/匈牙利裔移民,她十二歲時就決心成為一位藝術家,在德州、紐約、新墨西哥等地旅行、生活,創作生涯長達七十年。現今泰特美術館就歐姬芙辭世三十週年、距歐姬芙首次在史帝革勒茲「291」畫廊展出一百年整,將作品依年代及類型劃分為十三個主題展出。

 一進入泰特現代美術館的三樓畫廊,映入眼簾的第一個主題為「起步與291畫廊」,從早期作品即可見歐姬芙在抽象構圖與色彩表現的才能,她說過:「在我的腦海裡總是出現一些從沒人教過我、貼近我的圖案與想法……我決定重新開始,脫離過去所學的……最先開始是用碳筆和紙,不用任何色彩,直到畫到不可能再用黑白實踐我的想法為止。」求學時期的同窗好友安尼塔.波利士(Anita Pollitzer)將她的作品偷偷寄給史帝革勒茲,得到的回應是一句驚呼「終於有了一位女性藝術家」,1916年,史帝革勒茲安排歐姬芙首次在291畫廊展出。

 第二個主題「抽象與感官」進入了1930年代,歐姬芙運用色彩的語言,探索音樂與聲響有沒有可能用色彩表現、或是如何用繪畫與色彩捕捉其他感官知覺,像是觸覺、聽覺與嗅覺?描繪花朵時,歐姬芙的原意是希望現代的紐約客能夠不再成日庸庸碌碌,可以有停下來欣賞一朵花的時間。但有爭議才有賣點,人們驚豔花朵特寫像是女性性器官,代表性解放也好,或是用深層的心理分析來解讀女性情慾也罷,史帝革勒茲鼓勵各種延伸解讀,但歐姬芙會不以為然的表示「當人們從我的畫作中看到色情的象徵,其實只是反應他們自己的情操而已」,便自顧自地將繪畫主題轉移到更抽象難解的立體派風格。

 第三個展間「歐姬芙、史帝革勒茲與社交圈」以照片、書信文獻更深入地展示那個年代的紐約社交圈,當時的政治經濟情勢,讓文化界人士相信強勢的民族主義、現代主義思維能為美國創造出更好的未來,歐姬芙的繪畫、史帝革勒茲的攝影反應了上述的特點。緊接下來四至六號展間「紐約城市景觀」、「喬治湖」、「花朵與靜物」便是兩人共同生活創作的縮影,他們住在紐約三十層樓高的摩天大樓裡、在史帝革勒茲家族喬治湖畔小屋避暑,歐姬芙畫了許多紐約宏偉景觀,都是以從地面仰視建築物的角度,直到1929年經濟大蕭條粉碎了烏托邦的大都會憧憬,歐姬芙便不再為都會而畫。

 「新墨西哥」、「從遙遠之地,接近:骷髏繪畫」、「鬼丘」、「黑地與白地」、「系列畫:阿比基庭院、骷髏、棉花樹」、「美國西南部」、「晚期抽象與天空景觀畫」是七到十三號展間的名字,歐姬芙在新墨西哥找到了自己的天地,先是暫住在收藏家梅薄.朵姬.露漢(Mabel Dodge Luhan)位於陶斯(Taos)的家,當地有自己的藝術社群,而特殊的自然景觀:山丘、臺地、地景建築,文化的複雜多元性:美國印地安原住民、西班牙殖民主義遺風,都令歐姬芙著迷,她常自己駕車載著畫具往返丘原牧場之間,雖然當地也有許多受到「西部牛仔」意象吸引而前去觀光的有錢人,但在歐姬芙的畫作中就是一片荒野,她會半開玩笑的說「這是我私人的山丘,它是屬於我的。上帝告訴我,如果我畫夠了,它就會是我的了。」

▍歐姬芙對當代藝術家的影響

 泰特美術館的刊物《TATE etc.》收錄了五位當代女性藝術家,一位日本人、兩位美國人、兩位英國新生代畫家與歐姬芙的互動、或是對她們的啟發。

 茱蒂.芝加哥(Judy Chicago)1970年代創作以女性藝術史為核心的作品和展覽,挑戰男性藝術視角一直以來被視為自然且唯一的權威,她在撰寫第一部自傳時,曾試圖與歐姬芙商討能否提供1926年〈黑鳶尾〉(Black Iris)的圖片版權,但被歐姬芙拒絕了──原因是她不想被侷限在「女性藝術家」的歸類。茱蒂.芝加哥在泰特雜誌的訪談中表示,她當時無法諒解歐姬芙的立場,直到她發表1974至79年創作的〈晚宴〉(The Dinner Party)遭受到評論家同樣的嘲諷與不諒解:1920年代,歐姬芙的作品被解讀為子宮,而非結合頭腦思考、驅動畫筆創作而成的產物,1970年代,茱蒂.芝加哥的〈晚宴〉則被解讀為餐盤上的女性私密處,而非集聚西方文化史上被忽略的女性藝術家的一場共餐饗宴,相隔半世紀,被嘲弄的方式絲毫沒有改變。茱蒂.芝加哥回憶1960年代求學時期,她認識的畫商手上有幅歐姬芙的雲朵繪畫,只要3萬5千美元卻乏人問津,直到1970年代女性藝術家追尋歷史中被埋沒的女性藝術家,情況才稍微改觀,她認為這場運動不只讓創作者獲得啟發與認同,女性藝術家在市場上的接受度也逐漸被打開。茱蒂.芝加哥認為歐姬芙是將女性自我意識與感官轉譯成視覺語言的先驅,除了在繪畫上的貢獻,歐姬芙在拍賣市場的成績4400萬美元,是女性藝術家排行最高的,雖然這數字和男性藝術家相比還差一大截,茱蒂.芝加哥認為:「我和很多藝術家一樣,想到藝術的價值用錢來衡量就寒毛直豎,但藝術、物質的確有許多價值上的包袱,也反應了社會的價值觀。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尚未獲得應有的市場肯定之前……歐姬芙不希望被視為『女性藝術家』,也顯現性別平權之路還有很長一段要走。」議題之所以成為議題,是因為特定的人事物一直沒有被平等的對待,所以在撕去標籤之前,標籤仍須隨著議題而存在。

 美國中生代藝術家伊莉莎白.佩頓(Elizabeth Peyton)的繪畫常以淡淡的油彩描繪明星和身邊的友人為題材,自1990年代成名以來至今創作不輟,作品在市場上也有不錯的價格。佩頓的人像畫經常參考照片、雜誌,史帝革勒茲是她喜歡的攝影師之一。然而就像史帝革勒茲拍攝的一些最好、最私密的歐姬芙照片,單純以手、身體、有時加上獸骨,佩頓的人像畫也保有一種私密、慵懶的調子,無論被畫的對象是歌手或畫家,都是或坐或躺,很少拿著樂器、畫具或站著。佩頓表示,自己是藉由在美術館親眼見到歐姬芙的作品,才了解她作品的魅力,在學時,藝術學院的老師一點也沒有提到歐姬芙,而就算曾在月曆或其他地方看到她的畫都無法與真品比擬,佩頓親眼看到歐姬芙的作品之後,被作品的柔和、力量所打動,便進一步做研究,她表示特別喜歡歐姬芙早期的碳筆畫,也就是偷偷被朋友寄給史帝革勒茲、成為歐姬芙首次展覽之作。佩頓表示,她一想到歐姬芙那時在德州對自己下的決心就覺得佩服──身為女人在生活上雖然總會被限制該如何如何,但是一進入創作世界便只有自己能夠做決定,創作是唯一一個自由空間,這些作品印證了她如何找到自己的道路,從無到有把自己希望見到的作品創造出來的過程。

 英國中生代畫家凱亞.唐納奇(Kaye Donachie)的風格手法是在繪畫中煤合不同的歷史時刻、西方藝術史、文學、文化潮流,以曖昧或者詩意的方式表現在畫布上。她在去年的個人畫展「親愛的」(Dearest)頗有向歐姬芙致敬的意味,以歐姬芙1936年創作的〈夏日〉(Summer Days)為基調,這件在新墨西哥創作的油畫,漂浮在遙遠沙丘上空的獸骨和花在煙氳中浮現/隱沒。凱亞.唐納奇觀察到歐姬芙一生中常與朋友通信,留下許多生活記錄,而這些信件和她的畫一樣,充滿了對生命、創作的熱情與感慨,其中一封信,歐姬芙寫給詩人埃德娜.聖文森特.米萊(Edna St. Vincent Millay)描述她們唯一一次的會面,以白色的畫室為背景,歐姬芙覺得埃德娜像是蜂鳥一樣,難以讓人捕捉具體的行蹤。這句話讓唐納奇反思自己的創作歷程,在畫室中創造出的想像與真實,畫布就像舞台一樣,圖像能在此上演、退去,畫室有時像荒漠,或荒漠也能成為一所畫室,簡練與詩意的視覺語言由此而誕生,濃縮在畫作上呈現的「視覺觸感」,使歐姬芙的作品深深觸動凱亞.唐納奇。

 露西.斯坦(Lucy Stein)的作品跨越繪畫與表演藝術,對現代主義繪畫、女性主義與文學特別感興趣,她將個人經驗、藝術史、文學加以消化轉譯在創作與文字當中,而近期她又將專注力轉移到女性藝術家如何結合地景來創作。露西.斯坦舉例歐姬芙在1929年創作的〈勞倫斯樹〉(The Lawrence Tree),以仰望的視角描繪一棵身形壯碩的黃松,枝葉間透出夜空繁星點點。做為美國現代主義的兩大巨擎,歐姬芙與大衛.勞倫斯(L. H. Lawrence)在這件作品中有什麼樣的對話?英國藝術家露西.斯坦從當代的時空遙想,她認為這株大樹象徵了大自然的宏偉與超脫,像是一座天然的保護罩,罩住了人類一昧追求進步的自負心態。大自然的「崇高」(Sublime)是現代主義作家與藝術家深深著迷、試圖去表現的感受,一方面時代強調進步思想與變遷,另一方面創作者又呼喊著宇宙浩瀚的力量及人類的渺小,現代主義所產生的推進力量似乎是一體兩面的。露西.斯坦認為歐姬芙與勞倫斯的作品在當下更為快速的社會變化中,簡直浪漫得像是原始部落平撫人心的巫師。

 草間彌生在1957年移居美國紐約,她在自傳中表示,最大的勇氣來源是和歐姬芙的通信,為此,她將歐姬芙視為生命中的第一位貴人。時年1955年,草間彌生回憶自己的信寫得不好,內容也顯得魯莽,但歐姬芙充滿耐心地回了信,並且在草間掙扎在紐約奮鬥時,提議要不要去新墨西哥找她、提供免費住宿,好讓她喘口氣。草間彌生為此還推敲了歐姬芙是否覺得她是一個隻身前去美國的日本女孩子,才想特別照顧她,或是歐姬芙對日本文化有興趣等等。但誰想到歐姬芙就是這麼大方、率性,1961年,歐姬芙主動出現在草間彌生居住的紐約住所前,事先只打了電話,說她十分鐘後到。這是草間彌生居住在紐約的第四年,她注意到歐姬芙臉上的皺紋,深得像是帆布鞋一樣,起碼有一公分深,她踏進屋時充滿高尚尊嚴,第一句話就是:「我是喬治亞.歐姬芙,你想必就是草間吧。一切還好嗎?」她很關心草間彌生在紐約的生活、是否賺得了足夠的錢支付生活費,也再次問到她有沒有興趣到新墨西哥走走。草間彌生對歐姬芙的提議興致缺缺,因為她當時覺得只有在紐約才能成為明星呀,新墨西哥感覺很遙遠而且荒蕪,只有乾草球在沙漠裡滾啊滾的,還有令人窒息的熱浪,她很敬佩歐姬芙可以在那樣的條件下、遠離藝術界的中心仍保有名望,這代表了她的作品是如何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還有她對其它人深切的影響力。那股真誠與內心深刻的堅毅精神,是草間彌生認為歐姬芙最為不凡之處。這次會面的結束時,草間彌生想拿相機拍一張合照,但底片卻沒了,來不及買新底片,歐姬芙就走了,這唯一一次的會面,沒有留下合影,讓草間彌生覺得很可惜。

▍圖說

歐姬芙 第九號特別 1915 碳筆紙本 635×486mm  The Menil Collection, Houston © 2016 Georgia O’Keeffe Museum/DACS, London 

歐姬芙 音樂──粉紅與藍第一號 1918 油彩畫布 889×737mm  Collection of Barney A. Ebsworth. Partial and Promised gift to Seattle Art Museum © 2016 Georgia O’Keeffe Museum/DACS, London 

史帝革勒茲 喬治亞.歐姬芙 1918 攝影鈀打印相紙 243×192mm  The J. Paul Getty Museum, Los Angeles © The J. Paul Getty Trust

歐姬芙 紐約街道與月亮 1925 油彩畫布 1220×770mm Carmen Thyssen-Bornemisza Collection on loan at the Museo Thyssen-Bornemisza, Madrid © 2016 Georgia O’Keeffe Museum/ DACS, London

歐姬芙 喬治湖農舍 1926 油彩畫布 538×814mm  Collection Walker Art Center, Minneapolis. Gift of the T.B. Walker Foundation, 1954 © 2016 Georgia O’Keeffe Museum/DACS, London

歐姬芙 東方罌粟 1927 油彩畫布 762×1016mm  Frederick R. Weisman Art Museum at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inneapolis © 2016 Georgia O’Keeffe Museum/ DACS, London. 

歐姬芙 黑十字與藍色星空 1929 油彩畫布 1016×762mm 私人收藏  © 2016 Georgia O’Keeffe Museum/ DACS, London

歐姬芙 黑臺地景觀新墨西哥/出回瑪麗ll 1930 油彩畫布裱於木板 616×921mm  Georgia O’Keeffe Museum. Gift of The Burnett Foundation © 2016 Georgia O’Keeffe Museum/ DACS, London

歐姬芙 白鳶尾 1930 油彩畫布 1016×762mm Virginia Museum of Fine Arts, Gift of Mr and Mrs Bruce C. Gottwald © 2016 Georgia O’Keeffe Museum/DACS, London

歐姬芙 牧場教堂,新墨西哥 1930-1 油彩畫布 622×914mm  Amon Carter Museum of American Art, Fort Worth, Texas © 2016 Georgia O’Keeffe Museum/DACS, London

歐姬芙 曼陀羅花/白色花朵一號 1932 油彩畫布 122×101.6cm  Crystal Bridges Museum of American Art, Arkansas, USA Photography by Edward C. Robison III © 2016 Georgia O’Keeffe Museum/DACS, London 

歐姬芙 從遠處靠近 1937 油彩畫布 914×1019mm 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史帝革勒茲收藏1959  © 2016 Georgia O’Keeffe Museum/ DACS, London. Photo: Malcom Varon © 2015. Image copyrigh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rt Resource/ Scala, Florence

安塞.亞當(Ansel Adams) 喬治亞.歐姬芙於美國西南部 1937 銀鹽攝影相紙 297×187mm 亞歷桑納大學創意攝影收藏中心:安塞.亞當資料庫 © The Ansel Adams Publishing Rights Trust

歐姬芙 我的前院,夏天 1941 油彩畫布 509×765mm  Georgia O’Keeffe Museum, Gift of The Georgia O’Keeffe Foundation © 2016 Georgia O’Keeffe Museum/DACS, London 

歐姬芙 佩德納爾 1945 粉彩紙本 546×1099mm  Georgia O’Keeffe Museum, Gift of The Burnett Foundation © 2016 Georgia O’Keeffe Museum/DACS, London

歐姬芙 牆壁與綠門 1953 油彩畫布 762×1226mm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Corcoran Collection © 2016 Georgia O’Keeffe Museum/DACS, London

歐姬芙 肇河之白 1959 油彩畫布 1054×797mm  Georgia O’Keeffe Museum. Gift of The Burnett Foundation and Georgia O’Keeffe Foundation © 2016 Georgia O’Keeffe Museum/ DACS, London. 

歐姬芙 天空與平平的白雲 1962 油彩畫布 1524×2032mm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Alfred Stieglitz Collection, Bequest of Georgia O’Keeffe © 2016 Georgia O’Keeffe Museum/DACS, London

19. 泰特美術館歐姬芙特展「抽象與感官」第二展覽室現場照片:歐姬芙 黒、白與藍 1930 油彩畫布 1219×762mm  Collection of Barney A. Ebsworth. Partial and Promised gift to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20. 泰特美術館歐姬芙特展「抽象與感官」第二展覽室現場照片:歐姬芙 灰色線條與黒、藍、黃 約1932 油彩畫布 1219×762mm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Houston. Museum purchase with funds provided by the Agnes Cullen Arnold Endowment Fund

21. 泰特美術館歐姬芙特展「獸骨繪畫」第八展覽室現場照片〈從遠處靠近〉(中)。

22. 泰特美術館歐姬芙特展「系列畫:阿比基庭院、骷髏、棉花樹」第十一展覽室現場照片:歐姬芙 我最後的門 1952-4 油彩畫布 1225×2138mm Georgia O’Keeffe Museum, Gift of The Burnett Foundation

23. 泰特美術館歐姬芙特展「晚期抽象與天空景觀畫」第十三展覽室現場照片:歐姬芙 雲朵上的天空 1963 油彩畫布 1220×2134mm 德州私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