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藝使者芭芭拉.李 (page 5)

 美國雕塑家塔拉.唐納芬(Tara Donovan, b.1969)常使用單一、大量的日常媒材,組合成造型有機、紋路色澤規律、極簡、令人驚艷的大型雕塑裝置,曾用過紙盤子、牙籤、塑膠杯、吸管、鐵釘、彈簧玩具等素材,她認為自己的作品模仿自然、揣摩生物生長的方式,是創作的一大樂趣。曾經有長達十年以上時間一邊創作、一邊在酒吧與餐廳打工,唐納芬的作品是耗時費力的,也異於當代美國藝壇不斷重複回收使用文化符號,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

 而另外一位美國當代藝壇不斷被模仿的視覺藝術家芮秋.哈里森(Rachel Harrison, b.1966)風格則是唐納芬的另一極端:多彩、無厘頭、捉摸不定。1996年的首次個展名為「應該要求家中的窗戶或遮蔽物足以承受一座八英呎長、二成四的大砲直接射擊,而不會造成一個大到足以讓三英吋球體通過的洞嗎?」探討的主題觸及消費文化、明星光環。

 以文字、標語做為創作形式的羅尼.霍恩(Roni Horn, b.1955)、珍妮.侯茲爾(Jenny Holzer, b.1950)延伸芭芭拉.克魯格(Barbara Kruger, b.1945ro)與游擊隊女孩時期的動能,分別向概念藝術、數位藝術等不同方向發展。

 上述的裝置藝術家大多生於1950、60年代,在芭芭拉.李本次捐贈行列之中的三位已故藝術家,出生年代則更為久遠,分別是:路易斯.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 1911-2010)、伊娃.黑賽(Eva Hesse, 1936–1970)、安娜.曼帝耶塔(Ana Mendieta, 1948-1985)。芭芭拉.李曾在90年代親自造訪過布爾喬亞的住處與工作室,另她印象深刻的是隨處可見藝術家各個時期的創作,但從未賣出一件作品,直到布爾喬亞死後才成為藝術市場中最為熱門的女性藝術家,波士頓ICA收藏的作品分別為〈小室:手與鏡子〉、〈彎曲軀幹 No.1〉。伊娃.黑賽在60年代後極簡主義中極為活躍,率先使用塑膠、玻璃纖維等媒材製作雕塑,但因腦癌在三十四歲逝世。安娜.曼帝耶塔用自己的身體創作,無論是彩繪身體,看似藏在自然中的變色龍,或是以拓印的方式在畫布、泥土或雪地上留下印記,以攝影記錄扭曲各個身體部位的行為藝術,她在古巴革命前夕隨家人移民至美國,1978年加入了美國第一個為女性藝術家創立的畫廊(簡稱A. I. R.),並認識了未來的丈夫、極簡主義藝術家卡爾.安德烈(Carl Andre),1985年曼帝耶塔從自家住宅三十四層樓墜樓身亡,疑似與丈夫爭吵被推下樓,但因沒有直接目擊證人,卡爾.安德烈獲判無罪,造成藝術圈女性的一陣譁然直到今日,甚至2015年3月卡爾.安德烈的回顧展仍有一群紐約表演藝術家與詩人集結抗議,緬懷曼帝耶塔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