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素人成為潮流──市場構成的幾個條件

這篇文章收錄在《藝術收藏+設計》2016年4月號專題「alternative collection」。主編志鴻希望從市場的角度切入,談這場outsider art fair博覽會和佳士得拍賣的結果。從發作業題目到文章完成的過程大約兩個月的聯繫時間,因為中間另有一篇關於「倫敦藝術博覽會」的文章需要完成,我也蠻遜的一個月居然處理不完兩篇文章沒關係人不要太逞強比較好。
總之,任務過程不需要邀圖、找圖片,大約花了兩三個禮拜的時間找資料、寫成文章,國美館圖書館裡有很多本關於outsider art的書,英文和義大利文的都有,展覽目錄有1980年代、2007、2014各個年份,也有一本專門分析市場的書,文章的英文標題就從那本書而來,網路上的文章也很多,尤其是Hyperallergic的文章最有深度而且好看。
翻翻那時候在筆記本寫下「越是貼近自己的題材反而覺得越難寫」,因為覺得自己有時也像個瘋子?
結論,寫自己有興趣的主題,雖然花比較多時間,還是有學到東西,稿費4000。
下面的文章沒有原文的附圖,所以有興趣可以買雜誌來看?
(附圖是寫文章過程中在計算紙上面寫的筆記)

下頁: 當素人成為潮流──市場構成的幾個條件
▍歷史背景
▍挖掘
▍研究
▍時間

當素人成為潮流──市場構成的幾個條件
From Margins to Marketplace

文|吳礽喻 圖版|紐約域外藝術博覽會

今年大概是有史以來素人藝術在市場上表現最好的一年,紐約域外藝術博覽會(Outsider Art Fair)移駕到比以前更正式、更好的場地舉辦展覽,六十四個參展單位在1月21至24日吸引了大批人潮參觀與媒體的正面評價,藝博展覽期間,紐約佳士得乘勝追擊,推出「表達解放:域外與白話藝術」(Liberation Through Expression: Outsider and Vernacular Art)專拍,首次單獨聚焦在素人藝術的領域,總成交額150萬美元,其中以威廉.艾得曼森(William Edmondson)的大理石雕最為亮眼,以高於估價三倍的76萬5千美元落搥。

這件1936年左右創作的〈拳擊手〉相貌可愛、體態沉穩,也具有歷史的重要性。1940年代,拳擊是美國黑人社群重要的心靈依托,在那個施行種族隔離法的年代,有一位名叫喬.路易(Joe Louis)的黑人拳擊手在擂台上脫穎而出,不只代表美國擊敗了德國重量級冠軍,他在台下良好溫厚的品格也成了美軍二戰募兵的英雄表率。

威廉.艾得曼森創作這件作品時已經六十二歲,據說他是在五十五歲退休之後,在夢中受到上天啟示,才開始投入石雕,幫他所信仰的教堂刻墓碑、天使、小鳥等裝飾品,並且在路邊擺攤和自家後院種的蔬菜一起販售,後來被發掘,成為第一位在紐約現代美術館展覽的黑人藝術家。

有多位現今知名的「域外」藝術家和艾得曼森的發展軌跡雷同,由美國民俗美術館(American Folk Art Museum)所策劃的「自學成才」(Self-taught Genius)三年巡迴展,從2014年以來,已經在美國五座美術館展出,包括了威廉.艾得曼森、比爾.崔勒(Bill Traylor)、威廉.浩金斯(William Hawkins)這些已故的黑人藝術家,都是晚年才被發掘,並且作品具有時代性、社會變遷的參考價值。

這場巡迴展是由《時代》雜誌創辦人亨利.路斯(Henry Luce)的基金會所贊助,以記錄者(Achievers)、編碼者(Encoders)、傳訊者(Messengers)、進展(Improvement)、改革者(Reformers)、創造力(Ingenuity)、指南(Guide)七大方向重新詮釋「自學藝術家」。為什麼需要重新詮釋呢?就如展覽介紹所透漏:過去二十年來的研究多將「自學」拿來描述從非傳統途徑、教育背景被發掘的奇才,讓位於社會認可「之外」的個體也有發聲的話語權。隨著「民俗藝術」一詞所包含的內容愈趨豐富、成熟,一生在精神療養院度過的拉丁裔美籍藝術家馬丁.拉米瑞茲(Martín Ramírez)、幾乎不和人來往的亨利.道格爾(Henry Darger)的作品在去年印成了美國郵票。重新以藝術性解讀這些「域外」藝術家成了一種趨勢,甚至成為可編成教材,向美國學童解說這是國家藝術史的一部分。

美國專門經營「域外」藝術家的畫廊也分為兩派,有些畫廊覺得這些藝術家的創作背景與故事非常重要,也是作品特別具有價值的原因,另一派的擁護者則認為,作品的「藝術性」重要程度遠高過於創作者的身體或精神障礙,如果就後者的觀點來看,域外藝術將會慢慢地排除成見,進入主流,成為現代藝術史的一個層面。

▍歷史背景

「域外藝術家」(outsider artists)一詞由英國藝評羅傑.卡迪那爾(Roger Cardinal)在七零年代提出,並以此為題在倫敦黑沃畫廊(Hayward Gallery)舉辦展覽。其實早在二十世紀初,學者漢斯.普林茲杭(Hans Prinzhorn)就提出了廣為當時藝術界注目的「精神病患的技藝」研究,屆此探討人類普世的創造動力從何而來。法國藝術家杜布菲(Jean Dubuffet)以「原生藝術」(Art Brut)為名,推廣孩童、非學院派等作品中生猛的創造力。還有其他標籤像是「自學藝術」、「白話藝術」、「民俗藝術」、「直覺藝術」等等,都只是描述這類創作的其中一些常見名稱。

杜布菲從在1950年代累積多年的「原生藝術」收藏,原本有可能就這樣被遺忘在藝術界之外,直到60年代反戰、嬉皮文化的流行、卡迪那爾在1972年出版一份對原生藝術的研究,這批收藏才在1976年的時候,在瑞士Lausanne找到了一個安置的展覽空間。大約同一時期,藝術治療也開始流行起來。

卡迪那爾為「域外藝術家」所譜出的畫面是,隨船骸而漂流至孤島的人,孤立於社會之外,完全沉浸在自我的國度裡,不受規範、沒有準則、沒有訓練,仰賴奇思幻想和個人所經歷的文化經驗。這樣的看法被布蘭登.桂維斯批評「除非在極端殘酷或特意隔離的狀態下,沒有人會能完全抽離文化的影響」。因卡迪那爾延續了杜布菲浪漫的、反權威的、對於原生藝術突破性的「形式」美感追求,對於這些案例一生被監禁的磨難過於輕描淡寫。

▍挖掘

素人大多是被主流體制的人、或機構所發掘的。

「素人」在維基字典上的解釋為「源自日語素人,指非專業人士。」另外還有「1. 外行,門外漢。 2. 業餘愛好者。 3. 良家婦女。」等解釋。但這篇文章所探討的素人原本可能是流浪漢、患有精神疾病、自閉症等被社會排除在外的人。這些素人藝術家的故事,不是從麻雀成為鳳凰的童話,而透過作品研究,伴隨一段漫長的平反或解謎過程,才像鏡子一樣反射了歷史與社會環境,無論是殘酷或是溫暖的一面。

先提一個比較當代、體制機構成功培植素人藝術家的例子:布蘭登.桂維斯(Brendan Greaves)2015年10月在《藝術新聞》(ARTnews)探討「白話藝術家與主流藝術世界」的文章先是寫道畫廊經營者賈斯敏.曹(Jasmin Tsou)幫藝術家馬龍.穆霖(Marlon Mullen)訂閱了新的《藝術新聞》雜誌當做創作的材料。

馬龍.穆霖生於1963年,二十三歲就進入了加州NIAD藝術中心,一座創立於1982年的非營利組織,幫助身心障礙者經由藝術發展培育獨立自主的能力(NIAD是nurturing independence through artistic development的縮寫),有專業藝術家帶領的工藝課程,定期會去鄰近美術館參訪,參與者可以自由來去的工作坊空間,也有一群支持它們經營的藝術愛好者。

穆霖算是目前機構中最著名的藝術家,因為有自閉症,不以言語與人溝通,所以新代理他的曹氏畫廊經營者也不喜歡加諸太多自己的解釋,只表示:「可確信他的作品有高度的複雜與幽默成分。」他使用報章雜誌當做題材,用壓克力、廣告顏料創作色彩鮮明的繪畫,有些是翻版的安迪.沃荷名人像、有些是新聞標題。當賈斯敏.曹發現NIAD藝術中心的雜誌都已經是1990年以前的版本,就幫忙訂閱了新的,讓他有更即時的素材可以參考。

像是NIAD這樣幫助身心障礙者的組織在美國還有舊金山的Creativity Explored、奧克蘭的Creative Growth Art Center。最有名的是1981年設立於維也納近郊古京(Gugging)的「藝術家之屋」。日本Atelier Corners今年也有參加域外藝術博覽會,有自閉症的藝術家植野.康幸(Yasuyuki Ueno)以時尚雜誌作為媒材,畫了許多時髦的女子。台灣則有「光之藝廊」,一個在2009年為身心障礙者創立的藝術展演空間。

另外,在研究美國藝壇中著名的域外藝術家時,會發現像威廉.艾得曼森、比爾.崔勒、威廉.浩金斯這三位黑人藝術家,都不約而同是由白人藝術家、畫廊經營者所發掘。這三位藝術家前兩位比較早期,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人,後面一位較當代,在1990年過世。或許在早期經營與管理藝術的族群都是以白人為主,但在今日的美國,主流藝術圈的決策者又有多少是不同文化、種族背景的專業人士,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

▍研究

收藏家、美術館、另類博覽會如何在過去三、四十年來持續關注這個領域的發展,並且串聯成國際風潮。

2010年德國展覽「世界改造者」(World Transformer)馬丁那.威恩哈特(Martina Weinhart)以「域外藝術作為現代主義的邊界」為題,簡述歐美在此領域的歷史發展,她寫道現代主義的特徵之一,就是像這樣內與外的界定、區分開來高等藝術和日常低俗,就像布迪厄(Bourdieu)說的,藝術是一種隱形的門檻,界定了誰能隸屬文化社會的版圖。誰是藝術家、什麼可以被當做藝術,也不斷地被探討、交涉。界線的跨越,無論是傳統藝術形式或規則的反叛,對於不熟悉事物的追尋,對於「它者」的好奇,則成了必然的反應。從現代主義的角度來看「域外藝術家」,會看到文化界線的推移更變,也從根本探討了社會的主體與邊境是如何被看待與處理。

布蘭登.桂維斯在《藝術新聞》也提到類似的觀點,專業的藝術家不斷回到原始、尚未被認可為藝術的領域汲取靈感與養分,他訪問的賓州畫廊經營者約翰.歐門(John Ollman)指出,瓊斯(Jasper Johns)、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麥克.凱利(Mike Kelley)、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等藝術家都有收藏素人藝術家的習慣,或受到素人創作的影響。這波素人藝術的潮流在藝術界風行已經不是第一次,無論是以探險家窺探的方式,或是出於善意想要幫助,可回溯至現代主義開端。

域外藝術博覽會在紐約舉辦了三十五年,2012年被畫廊經營者安德魯.艾德霖(Andrew Edlin)買下,並在2013年開始,每年的十月也在巴黎舉辦。艾德霖的妻子瓦拉瑞.盧梭(Valérie Rousseau)是一位擁有藝術史博士、研究民俗藝術與人類學的專家,來自加拿大魁北克,曾創立自學藝術的倡議機構,在2013年受聘為美國民俗美術館的策展人。域外藝術博覽上看得到來自不同國家的參展單位,許多畫廊對於參展經驗和彼此的互動上都給予十分正面的回饋,由此形成的國際陣線可見一斑。

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吉奧尼(Massimiliano Gioni)以「百科宮殿」為題,納入了許多自學藝術家的作品和專業藝術家共同展出,百科宮殿本身更是源自於一位「黑手」,以汽車修理為業的奧利堤(Marino Auriti)在六零年代於自家後院建立的建築模型。美國國家藝廊也正在籌劃一場展覽,回顧過去百年來,美國當地專業和自學藝術家相互交流影響,所促成的豐沛文化樣貌,研究員萊尼.庫克(Lynne Cooke)表示:「藝術家常常是辨別潮流、倡導議題的領路人,之後市場才隨著跟進。」

卡拉.其門曼(Cara Zimmerman)是佳士得在2014年首次為「域外藝術」領域聘用的專家,她表示:「雖然像艾得曼森、亨利.道格爾這樣著名的藝術家,在拍賣市場的表現已經不亞於其他戰後、當代的藝術創作者,創設新的部門仍是新的嘗試。對佳士得來說,是時間該雇用一個域外藝術的專家,這也代表他們相信這波風潮並不會這麼快退去。」

▍時間

威廉.艾得曼森的作品1937年在紐約現代美術館展出三個月期間,《哈波時尚》雜誌主編蘭道夫(William Randolph)拒絕刊登報導,因為他有偏見,認為黑人在媒體上除了傭人之外不適合擔當其他角色。艾得曼森的作品今日在拍賣市場上雖有一件10至76萬美金成交記錄,但他1951年過世前留下的約三百件石雕,從未以高價賣出。

比爾.崔勒八十五歲才開始畫畫,年輕時在農場工作,直到雇主過世,孩子都長大離家了,七十五歲的他才搬移至大都市生活。他的作品像剪影般,描繪了農村景象、造型簡而有力的人與動物,有時這些稚趣的畫作也隱含了一些象徵符號,描繪黑人被處決、奴役的殘酷景象。

1942年,崔勒的作品在紐約現代美術館教育部門負責人德艾密柯(Victor E. D’Amico)的策畫下,在紐約一所提倡多元文化小學內展出,當時紐約現代美術館館長巴爾(Alfred Barr)想要為美術館購買一些崔勒的作品,也想自己收藏一些,但只願意付每件作品一、兩塊美元,導致交易最後沒有成功。

崔勒是1939年在街頭擺攤畫畫時被白人藝術家查爾斯.夏南(Charles Shannon)發掘,夏南是一位對社會議題、藝術社群培植十分熱心的創作者,兩人成為好友後,夏南經常主動提供崔勒繪畫的材料和一些生活津貼。1949年崔勒以高齡九十六歲過世,過了二十年後,夏南重新將崔勒的作品從儲藏室中拿出來重新整理、分類,1980年代,崔勒的作品和故事開始流行起來。

1992年,崔勒的後代告上法庭,向夏南索討作品販售的部份所得,後來在法院外和解。1996年夏南以高齡81歲過世,他和太太將崔勒的十二件作品捐贈給大都會美術館、八件給紐約現代美術館、一件給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在拍賣市場中,崔勒的作品一件目前可達到5至10萬美金。

文章前先提到的馬龍.穆霖,仍在NIAD藝術中心創作,自從被賈斯敏.曹的JTT畫廊簽下之後,作品定價由1500美金調高為3000美金,這樣的調整是經由謹慎考慮後才決定的,賈斯敏.曹表示:「我必須為穆霖負起經營的責任,以證明價格的調整是正確的。假設說,只是介入、提高價格、賣幾件作品就抽手,將會導致穆霖與NIAD藝術中心無法永續經營下去的危險。」

▍圖說
威廉.艾得曼森 拳擊手 約1936年代 大理石 43.2×18.4×23.5cm 2016年1月22日紐約佳士得拍賣76萬5千美元落搥
馬丁.拉米瑞茲 無題(四個人物的室內) 石墨蛋彩蠟筆紙本 約1950至55年間 44.45×61cm 紐約Ricco Maresca畫廊
比爾.崔勒 黑狗(簽名) 廣告顏料鉛筆厚紙板 約1936至42年間 40.6×27.9cm 紐約Hirschl & Adler畫廊
馬龍.穆霖 無題(洛杉磯新藝術) 2013 壓克力畫布 101.6×76.2cm 紐約JTT/奧瑞岡Adams & Ollman畫廊
亨利.道格爾 珍妮.里區、紫羅蘭和她的妹妹被逮捕 約1945至50年 43.2×190.5cm 芝加哥Carl Hammer畫廊
植野.康幸 忙碌的可愛女孩 2011 彩色鉛筆紙本 38×54cm ©Yukiko Koide Pres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