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祖迪的現在.主義

  • 收錄於「藝術收藏+設計 2月號/2015 第89期」
  • 後來文章名稱被改為:以時間與耐心,等待對的作品誕生──美國地產大亨皮祖迪的收藏天地

皮祖迪的現在.主義
不退潮流的抽象藝術
文|吳礽喻

「在業界中,我們以注重細節、美感著稱。」朗.皮祖迪(Ronald A. Pizzuti)的這句話,說明了他從經營地產到收藏藝術的緊密連結。「皮祖迪」(Pizzuti)是美國中部,俄亥俄州、芝加哥、佛羅里達等地,許多開發建設耳熟能詳的品牌,創始者朗.皮祖迪已經累積收藏超過一千五百件藝術品,從早期著迷於法蘭克.史帖拉、杜布菲( Jean Dubuffet)等歐美當代藝術先鋒,到近期收藏中國與南美洲的現代藝術作品,「皮祖迪」不再只是地產開發界的名牌,現在也名列《藝術新聞》(ArtNews)雜誌年度兩百大收藏家名單。他獨到的眼光與經營手法,開闢了在俄亥俄州能夠與當地兩大美術機構相抗衡的另一藝術天地。

去年秋天,他所創立的私人美術館「皮祖迪收藏」(Pizzuti Collection)正式在俄州州府哥倫布市成立,所在地為具有百年歷史的國際貿易商會會所,佔地五百坪,穩重的石灰石建築,曾閒置了好一段時間。重新翻修後,在策展人芮貝卡.伊貝爾(Rebecca Ibel)的精心策畫下,找到新生命。她追求令人屏息的第一印象,希望讓觀者每次走進一樓大廳,都能有全新的感受。自2013年秋季開幕至今,舉辦過古巴藝術展、以色列藝術家歐里.葛許(Ori Gersht)個展,未來將會有坎伯納兄弟(Campana Brothers)巴西新設計展。目前的展覽「現在主義:今日抽象藝術」(NOW-ISM: Abstraction Today)將會延續到2015年六月。

▍勇於嚐新的年輕時代
朗.皮祖迪在收藏館開幕前兩個月,參加了哥倫比亞領導人俱樂部的演說餐會,檯前有多年合作的夥伴,他最心愛的妻子,以及即將接手公司的兒子。已經到了表揚終身成就的年紀,朗.皮祖迪幽默、侃侃而談一路走來的經歷,以及踏入藝術收藏的經過,好像一切都是順其自然,享受過程、並接受改變,而成就了令人驚豔的一生。

出生於俄亥俄州的肯特市,父親為義大利移民、在工廠工作。從肯特州立大學獲得商業學位後,他捨棄了進入美國百大企業的高薪職業,進入哥倫布市的拉薩路百貨公司工作,販售時裝、布料及其他商品,父親不解他的選擇,但他認為在那工作是這輩子最快樂的一段時光。從那個時候開始,關注潮流並注重細節,便是他工作的重要環節。

第一次與藝術邂逅是去巴黎,當時他二十三歲,因為百貨公司採購組的同事生病,他成為頂替的不二人選。在巴黎蒙馬特的一間畫廊裡,他看到法蘭克.史帖拉的畫,多彩的幾何半圓形組合,要價一萬元美金,當時對他來說是天價數字。這幅畫就像有魔力一般,烙印在他的腦海裡,回到美國後就在紐約州立圖書館裡找起了關於法蘭克.史帖拉的資料。從小沒有接受過特別的美術教育,只記得虔誠信仰天主教的家中,餐桌旁掛一幅靜物畫,還只是塑膠畫框而已。法蘭克.史帖拉開啟了他對當代藝術的好奇心,也奠定了朗.皮祖迪收藏抽象藝術的根基。

在銷售業工作十多年,逐漸有了成果,但也因為太過勞累,讓他決定轉往其他領域發展。一開始踏入不動產業,是因為在工廠上班的父親打算當包租公,在肯特州立大學旁買下樓房,改成學生宿舍。朗.皮祖迪和兄弟都加入了在牆上抹灰泥、粉刷的行列。

1965到70年代,佩斯畫廊(Pace Gallery)在也曾經在哥倫布設立分店,由畫廊老闆亞尼.葛林契爾(Arne Glimcher)的母親經營。在朗.皮祖迪的心中,佩斯畫廊具有難以取代的地位,不只是它對國際當代藝術的指標性,葛林契爾女士也是他的心靈導師。

1973年他買下第一幅畫,是荷蘭藝術家卡雷爾.阿佩爾(Karel Appel)的〈馬戲團員〉,當時他一個禮拜只賺九十美金,但堅決買下這幅九百美金的版畫。一個月一百元分期付款,一半的錢繳清後,葛林契爾女士才讓他買其它作品。這幅畫他珍藏至今,曾放在辦公室、家中最醒目的地方,目前放在收藏館三樓的圖書室。當初策展人芮貝卡要將這幅畫從他家中移駕到收藏館的時候,朗.皮祖迪還驚呼:「它不能離開我的身邊!」

所有在紐約佩斯展覽過的重要藝術家,都會輪番到哥倫布的畫廊展出,有一次葛林契爾女士邀請皮祖迪夫婦一起和她與安迪.沃荷共進晚餐,當時下午四點半,七點就需要赴會,事情來得突然,朗皮祖迪當時心想:「不知道能安迪沃荷聊什麼話題。」婉拒了與安迪沃荷共進晚餐的機會,到現在令誰聽起來都覺得不可思議。

▍發掘年輕新秀的獨到眼光

1976年,朗.皮祖迪成立了自己的不動產公司,以提供最好的營造品質與商業表現為目標。三十六年來,公司不斷地成長,至今已為公家單位與私人機構在都市、鄉村建造過總共超過一百萬坪多用途的辦公、商業、醫療、工業及住宅空間。

他的收藏品也不斷地增加,剛開始只和佩斯畫廊來往,一方面肯定畫廊的品質把關,另一方面是哥倫布的藝術資源較為稀少,到紐約的畫廊時,對方看他是從俄亥俄州來的,只從儲藏室裡冒出頭來稍微招呼一下,今非昔比。後來旅行的機會多了,便開始收藏中國與南美州的當代藝術作品。

經營地產的心得如何套用在藝術收藏?朗.皮祖迪認為兩者道理相通。他們花費相當多的時間與精力在了解每為藝術家、每件購入的作品、反思整體收藏該有的方向與樣貌、維持應有的水平。他認為,如果真的喜歡一位藝術家,就該有耐心等到對的作品誕生。經營地產也是相同的道理,需要花很多時間找對的出借人(地主、或建物的擁有者),另外還有注意品質、雇用優秀的員工。他認為找到對的人,就像看到對的藝術品一樣興奮。

對於朗.皮祖迪在藝術收藏領域的成就,旁人說他除了擁有收藏基因,還有卓越的眼光。像是俄亥俄州立大學內的衛克斯那藝術中心(Wexner Center)館長雪莉.高登(Sherri Geldin)就曾說過:「朗.皮祖迪在法蘭克.史帖拉成為『法蘭克.史帖拉』之前就發掘了他。」她也認為,皮祖迪四十多年來的收藏,融合了豐富個人經驗與熱誠,提供了不同於俄亥俄州立美術館、衛克斯那藝術中心,可以相抗衡的另一種藝術觀點、運作模式及可能性。

皮祖迪收藏中有許多一般人所陌生的年輕藝術家,他從來不怕接觸藝壇新秀,因為做足功課,就像第一次在蒙馬特看到史帖拉的作品,就馬上到紐約州立美術館查資料一樣。每每在展覽中看的中意的作品,就細心追蹤藝術家的動態。有時也會和好的作品擦身而過,有時作品價格水漲船高,超出他的想像。他不會盲目追求高價的名家之作,像是他的收藏裡沒有任何的畢卡索,可是有許多具有潛力的新一代藝術健將。例如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有一位他很喜歡的年輕攝影師艾力克.索斯(Alec Soth),原本默默無名,直到四、五年前在惠特尼雙年展展出後,才開啟了他在藝術界的版圖,早在那之前,皮祖迪就開始收藏他的作品。也有過他用七千元美金買下某位藝術家的作品,數年後,沃克美術館跟同一位藝術家用180萬美金買下一件作品的案例。聽起來,皮祖迪的收藏投資報酬率很高,但他會笑著說:「是啊,如果你願意把作品賣掉的話。」對他而言,收藏了就難以割愛。而且他喜歡深入了解一位藝術家,並持續、長期地收藏他的作品,除非價格已漲到無法接受的地步。讓皮祖迪特別感慨的是,現在的藝術家如果不是生活在紐約、倫敦、北京等大都市,就很難被發掘。在他的收藏中,有許多藝術家成名前的作品,因此能說他是培植當代年輕藝術家的重要人物之一。

▍換個角度看抽象藝術
「現在主義:今日抽象藝術」所展出的繪畫、雕塑、錄像作品、家具,包括了當今最前衛的藝術家:莎拉.凱恩(Sarah Cain)、黛安娜.阿爾哈第(Diana Al-Hadid)、弗蘿里安.梅森柏格(Florian Meisenberg)、哥倫布當地著名的藝術新秀安.漢彌爾頓(Ann Hamilton)、金.哈吉斯(Jim Hodges)、特芮西塔.弗南德茲(Teresita Fernández)、傑森.米朵布魯克(Jason Middlebrook)、凱莉.摩爾(Carrie Moyer)、皮亞.弗萊(Pia Fries)等人,五十一位藝術家,共超過一百件作品,散佈在三層樓的展覽空間。

展覽標題的自創單字「現在主義」(NOW-ISM),強調作品捕捉了當下、即刻性、屬於現在這個時代的感受。藝評大衛.沛高爾(David Pagel)認為,畢竟數位時代與我們的生活交織半個世紀,這些作品不只散發出與電子資訊時代契合的調性,也表現出超越時空的穿透感:抽象藝術不受限於內容、脈絡及歷史,隨時存在於當下,只要觀者用心體會,每每都能有新的感受。而屬於「現在」的美,雖然永遠不會被時間給沖淡,但也稍縱即逝,隨時可能從指縫間溜走。因此大衛.沛高爾覺得,要能找到與這場展覽相同的頻率,最困難的是觀者必須注重細節、察覺微妙之處、理解詩般的視覺體驗。

《藝術報》(ARTPAPERS)的記者麗茲.查普(Liz Trapp)觀察到這場展覽有特別多女性藝術家。不同於一般抽象藝術展,這場展覽提醒了我們,現在所知的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抽象藝術運動缺少女性的聲音,但女性藝術家並未在抽象藝術中缺席。

例如展覽中黛安娜.阿爾哈第,是敘利亞出生、旅居紐約的藝術新星,專門創作反轉視覺、具有錯視效果的大型雕塑繪畫。她的作品像蛋糕上的糖霜,一層接著一層地用顏料交織各式複合媒材。每一層顏料下好像有另一個不同的世界,引人深入探索。在畫布與牆面之間開拓出令人神往的異度空間,而作品本身化做骨骸,讓錯覺產生的負空間成為血肉。

與之相反的例子為洛杉磯藝術家莎拉.凱恩,因為她的視覺語言極為平面、圖像式,不容許過度解讀的空間,試圖翻轉二十世紀主流藝術邏輯。2013年的作品〈吻〉(Kiss)粉紅色的背景上打了個紅色的大X,圓形的對話框散佈在畫面中,這些是用過去的繪畫草圖、剪下來的畫布、成串的珠子、線段加以裝飾。但這不是一件裝飾性的作品,而是莎拉.凱恩在創作生涯中不斷衝撞傳統「繪畫性」(painterly concerns)的成果:開拓畫布空間,突破傳統繪畫媒材(像是加入剪貼及回收再使用的繪畫),以及讓繪畫歷史像窗戶般,打破男性凝視、透視點的手法。莎拉.凱恩的作品讓觀者無法用凝視的方法遊走在畫面之中。

與網路、數位世代相呼應,許多抽象作品的科技感也顯得特別突出,例如湯馬斯.布魯克(Thomas Burke)多彩方塊組成的繪畫,以及東尼.克雷格(Tony Cragg)、傑森.米朵布魯克扭曲變形的雕塑線條,或是湯墨瑞.道吉(Tomory Dodge)、布萊恩.波瑞(Brian Porray)繪畫中像素般的重複出現的色彩塊面。這些作品也很難一眼辨認哪些是具有歷史的,哪些作品是最新創作,因為抽象藝術凝結了時空,潮流似乎永不退卻。

「現在主義:今日抽象藝術」重新定義了抽象藝術給人帶來的觀感,更新了將網路世代納入考量後的藝術史,部分作品更點醒了半個世紀以來,抽象藝術運動的遺漏與存在的問題。策展人芮貝卡.伊貝爾將她深耕哥倫布當地畫廊十多年來的經驗,全心投注在皮祖迪收藏館每次的展覽中,以最具包容性的多元展覽內容,讓收藏館成為哥倫布都市發展的新據點,也將是當地人引以為傲的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