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zo Piano設計的挪威Astrup Fearnley Museum

  • 收錄於「藝術收藏+設計 2014年9月號」
  • 後來題目名稱被改為:挪威海運家族企業的藝術寶藏──倫佐.皮亞諾打造阿斯楚普–費恩利美術館

阿斯楚普-費恩利美術館
海運家族企業的藝術寶藏
文|吳礽喻

阿斯楚普-費恩利(Astrup Fearnley)船運公司有上百年歷史,它們的祖先湯馬斯.費恩利(Tomas Fearnley)十八世紀從英國約克郡移民至挪威,從事商業貿易,家族曾培育出一位浪漫主義的風景畫家,他的後代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奠定起船運事業根基,經營木料、酒、瀝青、冰塊等各式各樣的貨物的運輸、交易買賣。1880年蒸汽船開始風行之後,它們也開始有自己的造船場,進一步將事業版圖拓張至船舶經紀、船務運輸整體規劃、海上能源補給站、海上鑽井平台等層面,研發不同功能的船隻,進行大量瓦斯氣體的運送,或高級進口車輛的海路運輸等任務。

阿斯楚普(Astrup)則是費恩利家族的另一分支,女慈善家海蒂.阿斯楚普(Heddy Astrup)是挪威另一家知名造船場的女兒,一生致力於慈善救助事業,最早在1931年於奧斯陸成立兒童療養院,幫助戰後孤苦無依的貧困兒童,後來阿斯楚普與費恩利家族結為連理,成為挪威最具勢力的家族企業。

它們的收藏就像船務運輸的版圖一樣,擴張至全球,1960年代剛步入藝術領域時主要以收藏美國藝術家為主,後來也開始注意歐洲、英國及挪威本地的藝術家,近年也開始收藏村上隆及蔡國強等亞洲藝術家的作品。他們喜愛針對特定的藝術家進行長期的收藏,所以從定期規劃的收藏展中,能見到藝術家創作的轉變、發展歷程。2002年,他們以510萬美元買下傑夫.昆斯(Jeff Koon)的鍍金陶瓷雕塑〈麥可.傑克森與寵物黑星星〉在藝術界興起一陣波瀾。

▍白色大鯨魚肚子裡的藝術收藏
1993年阿斯楚普-費恩利美術館成立,在奧斯陸市中心佔地約半個街廓,一年舉辦六至七檔展覽,但很快地,空間以不足收納逐日增加的收藏。在當地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他們找到了因為都市更新而閒置了好一陣子的舊港口土地,請現年七十四歲、已經設計過十七座著名美術館及畫廊空間的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擔綱設計。

皮亞諾的設計風格使用大量的自然採光,大片玻璃鋼架構築各種幾何、圓弧的奇異造型,以白色或金屬原色為主,搭配綠地、開放的公共空間,木質的內部裝設與地板。1977年與李察.羅傑斯(Richard Rogers)共同設計將管線架構翻轉於外、暱稱為「工廠」的巴黎龐畢度中心,皮亞諾在接受《衛報》訪談時表示:「我認為阿斯楚普-費恩利完成了一個循環,好像回到了起點,在蓋龐畢度時是一種對保守藝術展示空間的反叛。那時我們可都是壞男孩呢(笑),我們不想建造一座藝術的墳墓,而是興建開放給大眾的廣場,而這次在奧斯陸我們重返了這個理念。」

新的阿斯楚普-費恩利美術館由三個建築體構成,屋頂的弧線看起來像船隻的側身,也像銀白色的大鯨魚,最高的六層建築為辦公室,入駐者包括了具有合作關係的律師事務所,中央隔了一座小型運河,沿海著海灘、較為低矮的建築則是臨時性收藏展、典藏展。走到戶外的綠地、海灘,迎面而來的風景有明信片般,挪威海峽點綴著遠方的小島與船支。

2006年動工2012年完成,期間因金融風暴而延遲工程一陣子,落成參觀時因過於四平八穩、可預測的倫佐.皮亞諾風格,也不免俗地招致了建築評論家們的毒舌,有人拿它和港灣另一側的歌劇院座比較,由挪威當地斯諾赫塔建築事務所(Snøhetta)所設計的歌劇院作風更加大膽,整座建築物的走道、斜坡都成為了熱門的公眾空間。但阿斯楚普-費恩利1億元的興建經費,其中還包括了可供租用的辦公空間,和歌劇院7億6000萬元經費,能夠發揮的空間相對減小。但值得一提的是,阿斯楚普-費恩利是完全由私人企業出資興建的美術館,歌劇院則是公共建設,而私人美術館在社會福利制度下的北歐很罕見。

濃厚的企業色彩、全球化的建築與藝術品味則是他們另一個受批評的地方,展覽空間太潔淨無暇,讓具有挑戰性的作品,像是貢扎拉司-托列斯(Félix González-Torres)或沙奇斯(Tom Sachs)對於消費、物質主義的批判,頓時失去了力道與重量。一走進美術館,村上隆的大型雕塑〈三公尺女孩〉,以女僕裝的漫畫公仔造型,配著不成比例的大胸部還用皮帶束起,極度具象的異地視覺文化,錯落在皮亞諾溫馴的建築內,震撼觀者的視覺。美術館二樓,傑夫.昆斯化身為黃色書刊主角的攝影作品成為視覺焦點,隔壁赫斯特的動物標本雕塑,都是常在藝術市場流通的公認貨幣,或許能為美術館在當地炒作些話題、吸引一些人潮,這樣的作品被稱為「大廳藝術」(lobby art)實不為過。做為企業的資本,這些作品流通於美術館贊助者之間,包括了The Thief旅館、Jotun塗料公司、 BAHR 律師事務所、Lundin石油公司,也突顯了在全球化的思維之下,建築愈來愈常屈服在百貨公司式的櫥窗陳設,配置著時尚的、昂貴的、誇張的藝術作品為一致的發展潮流。

但除了企業化、藝術、建築交互作用所產生的一些可預期成果之外,阿斯楚普-費恩利美術館所推出的北歐、國際藝術家個展仍有可圈可點之處。這棟座落在海濱的銀白色大鯨魚,有可能將這塊奧斯陸新闢的市區變成孕育文化的腹地。

▍挪威與國際藝術家輪番共同推廣
阿斯楚普-費恩利企業過去三十年來收藏的作品主題橫跨對政治、經濟、宗教、權力結構、暴力、性別、身分認同、記憶、主體與客體性、虛構故事、美與價值觀的探討,建構了當代經驗的各個層面。以下將就美術館正在進行的展覽做簡略的介紹。

「艾姆格林與爪格賽特」(Elmgreen & Dragset)是歐洲當紅的藝術二人組,分別來自於丹麥與挪威,兩人於1995年相識,從舞台劇本的共同撰寫、演出,跨領域到建築、藝術與設計的領域。自1997年起創作「無權力架構」系列(Powerless Structures),翻轉建築空間,製造出乎意料的情境,他們曾經把畫廊吊在天花板上,也曾製造出畫廊沈入地底的假象,也常利用日常生活物件,改造成發人省思的裝置作品,例如將兩座洗手臺連結在一起,稱之為〈婚姻〉,兩座小便斗連結在一起,則稱〈同志婚姻〉,把兩層式的床翻轉過來面對面,取名〈童子軍〉(Boy Scout, 2008)描述營隊中產生的情誼。他們的作品受到美國藝術家貢扎拉司-托列斯(Félix González-Torres)的影響,採取概念性、極簡藝術的走向,但比貢扎拉司-托列斯更大方明確地表現性別認同的議題。

2008年,他們受德國政府所託,創作受納粹迫害的同性戀者紀念碑,2009年威尼斯雙年展,他們分別以不同的居家風格打造了挪威與丹麥展覽館,以及一個溺水的〈收藏家〉串連起作品之間偵探辦案式的懸疑氣氛。2012年則在倫敦特拉法加廣場的第四平台上打造了金色騎馬的小男孩。這次在阿斯楚普-費恩利美術館的回顧展,集結這些過去的作品以嶄新的角度審視這對藝術家雙人組的幽默與批判性。

另一個展覽,「奇塔伊:離散」展示對當代具象繪畫有貢獻的美籍藝術家奇塔伊(R. B. Kitaj, 1932-2007)的作品。奇塔伊生於美國,但有四十年時間生活在英國,在1960年代抽象繪畫當道的時期,他與一群具象畫家被共同稱作「倫敦畫派」,影響了後續的英國普普藝術發展。區分奇塔伊與同期畫家的差易處在於,他作品傳達出不屬於任何一個特定地點的特質,游移在各種視覺符號、文學、歷史與豐富的色彩及複雜的構圖之間。在阿斯楚普-費恩利舉辦的回顧展聯合挪威其他收藏機構所擁有的奇塔伊作品,邀請其他受到奇塔伊影響的年輕藝術家共同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