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理解文化部的經費開銷──「文化部暨所屬機關(構)107年度第3季補(捐)助明細」分析與視覺化

「在文化領域有效的治理需要三件事情:視野、透明度、可信度。」──Ivan Petrella

“Effective leadership in cultural sector require three things: vision, transparency, accountability” Ivan Petrella, Ministry of Culture, Argentina

雖然整體的政府預算都該被好好監督,只細看文化部預算和裡面每一筆是怎麼花的好像是小議題中的小小議題,但我接下來想說是從閱讀「文化部暨所屬機關(構)107年度第3季補(捐)助明細表」所得到的反思。

在進入細節之前,為了避免只是執著在誰分到了多少錢這種其實沒有太大建設性的結論(目前好像也只有這樣粗淺的觀察),或是「領政府的補助是毒藥」這種木下齊式我之前也很同意的帥氣觀點,能夠擴大一下對整體結構的想像,想先問一下大家,覺得我們的2兆歲出是怎麼來的?裡面可能有頂新、旺旺集團繳的稅,可能沒有把總公司設在境外像85度C或pinkoi的營業稅,可能有你繳的超速罰單,也可能有在超級市場購買衛生棉被課的稅,也可能會有郭董和台積電繳的稅。你覺得政府和大家收了這些錢以後,應該花在哪裡?

  • A)政府和大家收了1兆9000億的稅,可是今年想要花2兆元,所以去和神祕的國際錢莊借了1000億。(note 1)
  • B)如果有一百元,想把16塊花在國防、12塊在教育、10塊在社會福利與健保、財政管理9塊,勞動部勞保6塊、交通5塊、農業6塊、地方政府運作8塊、國軍退役輔導5塊、內政部4塊、經濟部3塊、科技部2塊、法務部1.5元、外交部1.2元、考試院1.3元、文化部1元、行政院1.1元、海巡0.7元……啊,一百元花完了。(note 2)
  • C)以上皆是

做了以上習題,有擴大一些的認知以後,我們來看那一百塊錢裡的一塊錢,在一年的其中一個季節,究竟做了些什麼吧。

g0v 製作的2017年中央政府歲出視覺化圖表,文化部經費占右下角紅色框框處

文化部暨所屬機關(構)107年度第3季補(捐)助明細表」顯示,文化部從六月到九月期間,已經花費20億元,這些錢倒底花在哪裡呢?(不知道是否顯示成功,滑到右方有圓餅圖喔)

第一名:「藝術業務推展與輔導」5億元,其中3億是「國家表演藝術中心107年度營運經費第三期款」(3億可以讓1萬個人領3萬元月薪,或是讓三千個人連續三個月領三萬塊月薪,可是我們知道能好好領基本薪資的表演藝術人員有幾個?),另外的1億1230萬是「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107年度維運經費第二期款」(等於可以給出561個補助20萬元的案子),剩下為國父紀念館與中正紀念堂相關花費。

第二名:「影視及流行音樂策劃與發展」3.4億元,其中公共電視2.1億、中央廣播電台1.1億、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107年7至9月份基本營運費用1050萬、財團法人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2018台北金馬影展活動費用第一期款1000萬。

第三名:「文化資源業務推動與輔導」2.7億元,裡面最多的就是「106年臺南市美術館建設計畫第四期款」1.5億(台南美術館微電影比賽海報設計讓人失望,雖然這只是件小事,比較嚴重的是機構結構性的不接地氣和定位不明和不知道館舍自己無論在地或國際的定位吧),其次是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07年度第三期基本行政維持費用」5260萬(《老骨頭離家紀》1 2 4好看,台南美術館你要不要學正在閉館的史博館拍拍影片好好講自己的館藏、活動和營運方向,不要外包給獎金獵人讓別人幫你拍,要別人幫你說話)

「文化資源業務推動與輔導」的另外七十項補助大約是給各縣市政府的「村落文化」、社區發展(一案約100至500萬)及青銀共創(有十案申請到2017至2020年分攤共三至五百萬補助,平均一個月約十萬元執行經費)

第四名:急起直追的是「文化資產業務」1.7億元。古蹟自燃頻頻發生,明年行政院核定的文資預算將會增加3倍,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裡包含的「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在今年度總共也核給了各直轄市及縣(市)政府24億元,文化資產的未來究竟會如何發展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現在先來看本季花費最高的幾項「文化資產業務」:

臺南市政府「國定古蹟原臺南水道修復第二期計畫-水源地區修復工程案第二期款」3705萬
屏東縣政府「臺糖紙漿廠緊急修護及產業文化再利用計畫案第一期款」1293萬
彰化縣政府「縣定古蹟彰化鐵路醫院(原高賓閣)修復工程案第二期款」1088萬

古蹟修復保存耗時費力不奇怪,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今年開始修復林布蘭特《夜巡》,預計會花上專家好幾年的時間、耗費數百萬歐元,將二十四小時全程直播,或許觀看這幅畫的直播會是有趣的。這些臺灣古蹟修復工程,可以不要有造價百分之一的經費用在「雕塑」型的公共藝術嗎?如果是好好把過程拍成影片,直播也好,或是設計讓人能夠理解的遊戲和教案、密室逃脫,讓古蹟真的能和現代生活有所連結,真正的公共化。

目前看文化部前瞻計畫希望建立國家歷史記憶資料庫、也補助縣市政府每年數百萬的經費讓「歷史現場再現」,但最大的問題是這些研究成果報告不被民眾看到,不然就是用像是黑白歷史照片列印在磁磚上作為一般公共工程的妝點,沒有妥善規劃、用草率的方式呈現在公共空間中,怎麼讓「歷史現場再現」?或許可以延續前人所努力做出的報告,用創新的體驗模式,實驗什麼樣的形式能夠真正打動一般大眾,不斷嘗試創新,直到能找到營收的方式,長遠補助歷史與古蹟的維護推廣,具有整體與長遠的視野,而不是東一塊西一塊的添加各種硬體建設。

〉群眾募資是否可以讓公部門資助觸擊更廣大的受眾,逐步發展出新的網絡、技術與受補助的團隊?(Nesta介紹中譯「2016至2018年」執行活動第一項、英文相關報導

〉經過規劃安排的直播活動,反而讓更多觀眾願意走進劇院看戲。(Nesta介紹中譯「2009至2012年間」執行活動)

〉「研究與發展」幫助機構去找到、創造測試新的想法,增進觀眾觸擊率,發展新的商業模式。(Nesta介紹中譯)

〉臺灣文化政策則缺乏有創意的參與、評估、監督指標,研究報告灌水、美化,努力追求KPI,卻無法真正實踐創新。珍貴的資源投注下去,卻無法增加或補助單位、團體、個人的續航力,找到對社會有益的永續經營模式,或是在國際間有效拓展行銷通路的方式。(Nesta介紹中譯前情提要)

note 1 台灣的國債約為2000億美元,其他國家的國債分別為:韓國5000億美元、日本11兆美元、中國5兆美元、美國17兆美元,大家欠得都不少。想知道這些神祕的國際錢莊是誰嗎?我也想知道。那個神祕錢莊好像就是地球上的每個人和每個國家。據說國債可以抑制通貨膨脹,借錢還錢總覺得不是什麼仙丹妙藥。

note 2 據說台灣人的國民平均所得是每人一年60萬(咦),基於這個數據,人民繳的稅是他收入的13.4%,讓政府投資在經營管理這塊土地上,以求人民最大福祉。「人均支出佔國民所得之比例」每個國家都不一樣,韓國是24%、日本19%、中國28%、美國22%,但一樣的是政府應該要能夠專業、有效的花那一百塊。

換另一個說法一般人可能比較有感,如果台灣人的國民平均所得是每人一年60萬(咦),政府的「人均支出佔國民所得之比例」是13.4%的話,政府也花平均8萬4千元在每個人的福利與建設上,我知道你想說「可以給我現金就好嗎?」或是「與其關注這一年8萬4,不如努力讓年收入破40萬吧」。認真點,你真的可以好好選立委和議員和監督決定這8萬4千元怎麼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