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畫作媒介為全球化經濟命題 Maja Vukoje 在邊緣
以畫作媒介為全球化經濟命題
維也納美景宮「瑪雅.梧苦耶在邊緣」
編譯|吳礽喻 圖版提供|Belvedere
「對,我們在美景宮21出簡單、好的繪畫,但這次不同,瑪雅.梧苦耶(Maja Vukoje)的畫不夠簡單,這些是充滿資訊並且手段警覺的繪畫,也是包含了全球化經濟交互關係的畫,同時,它們也是玩得很開心的畫:創新且實驗。來參觀展覽的人不只是能夠知道瑪雅.梧苦耶是多麼棒的藝術家,同時也能學習到更多關於自己身處的世界,還有二十一世紀繪畫能成為什麼樣子。」——維也納美景宮館長史黛拉・羅里(Stella Rollig)
剝了一塊皮的酪梨,像是幻象一般立體、懸浮在畫面之中,有著紀念碑般的尺幅。這一系列以水果、蔬菜為題材的繪畫,橘子、地瓜、茄子、薑、檸檬、花生、咖啡豆、奇瓦諾果(kiwano),另外還有造型極簡的冰棒與軟糖⋯⋯等物件都被賦予了肖像畫般的待遇。梧苦耶刨去部分顏料的手法,突顯出水果表面、剝皮、果肉的觸感。這些物件究竟從何而來,如何在世界上流通,它們所造成的經濟現實與文化意涵究竟對我們的生活帶來多大的影響?
在梧苦耶的展覽中,熱帶水果以及其他帶有殖民色彩的貿易商品,遇上了象徵我們數位化日常生活的符號。這些全球化孕育的產物,與當代繪畫的論證相結合,她經由藉由這些主題、媒材與創作過程來強調如何跨越媒材的界線。
▍生產路徑的轉向與連接
策展人路易莎・齊亞嘉(Luisa Ziaja)表示「瑪雅.梧苦耶的繪畫多彩、旖旎、有時甚至是奇怪的,引用了我們從日常生活中,或是在美術館裡面會看到的東西,但挑戰了不只是我們的感官知覺,還有我們的態度。更展現出畫家反思、實驗、刺探今日的繪畫能夠成為什麼樣子。」
展覽也企圖探索:現代繪畫主張超越歷史包袱,期許能夠更進步與自主,在當前的發展下,有哪些新的嘗試把這些歷史交互的關係重新攤開來看?
在梧苦耶的畫作中,我們可以看到新石器時代的面具搭配內衣褲與拖鞋,駱駝、抱枕與鎖鏈,另外還有清潔用品、泡泡、衛生紙與殺菌液,在現行全球新冠疫情下有了更迭的語境。正如每日例行性的物資告訴了我們劇烈變動的社會處境,也勾連起了人與自然、人文與科技相互依存的關係。
「這裡面沒有任何東西希冀或宣示原創性(originality),反而是一再強調它們已經在其他地方出現過,無論是在一張照片、一句話、一個廣告、一盒包裝或一家店面裡,這些圖像有如白日幻夢,甚至可以說到了一種戀物癖的程度。從這個角度來說,畫家無疑是欠了普普藝術視覺策略的債。」獨立藝評人克里斯・沙普(Chris Sharp)表示,「尤其是把食物畫在運送用的包裝袋上:在糖包上的方糖、咖啡布袋上的咖啡,原包裝上的標示都還清晰可見。」
克里斯認為,梧苦耶的畫與普普藝術,駁斥了現代主義對於繪畫「自主性」的看法,繪畫只不過是一個綿延不斷的「生產」(production)「路徑」(passage)途中的其中一個「臨時狀態」(provisional period),藉由展演反映出周遭圍繞的「網絡」(network)。梧苦耶把這些物質放在畫中,或許能藉此延伸來看物質的源頭,包含其中的種植、循環、分配、運作邏輯,這其中包含了對體制批判、殖民主義的看法。但同時間,作品抽離了物質循環的過程,不受過程的影響,因此也獲得了一種「半自主性」(semi-autonomy),讓作品獲得了些許自由,甚至成為轉化性的連結點(nexus of transitivity)。
但這很高程度上又仰賴著必須能夠被(西方)藝術史指認與接納,所以我們看到了抽象表現主義、極簡幾何繪畫流派的影子,這些能夠與另一個體系產生連結的符碼,絕不單純或偶然。對於這樣的挪用,在倫理上的糾結,這位藝評也提出了鋒利的見解:「如果說包浩斯或抽象表現主義是殖民剝削的共犯或許有些偏激,雖然他們在某個層面上,的確是它們所屬的(西方)脈絡下的產物,因此脫離不了這個共犯結構,無法說自己是無辜的(但又回到「無辜」這個概念,似乎在現今已經有如「藝術天才」這個說法一樣花俏與古老)。」
梧苦耶的作品,在一片長期以來從未間斷過的「繪畫面臨危機」的論爭中,為繪畫如何開拓新的可能性,揭示藝術難易定義且不斷轉變的特性,以獨特手法對待繪畫所擁有的「半自主性」,不把這個延續千年的媒介視為理所當然。
▍表演與喬裝的轉換
維也納藝術大學教授克里斯蒂安・克拉瓦格納(Christian Kravagna)的文章「神聖與褻瀆:繪畫作為化妝舞會」則剖析了梧苦耶更早的作品,其中女性、原始與異域的符碼更為顯著,人物的描繪有如鬼魂般,半透明、長著翅膀、散發著五彩靈光,雖難以識別位置與社會情境,其實許多素材來自她在加勒比海拍攝的狂歡節照片,顯露出藝術家一直以來都有把不同性質的視覺媒材交互建構的手法。
但一位來自中歐的藝術家為何會對加勒比海的文化感興趣呢?克拉瓦格納表示,其實歐洲前衛藝術圈,例如法國超現實主義就提到了心理分析、原始宗教作為一種超脫現代理性束縛的革新手段,像是1929年米歇爾・勒西斯(Michel Leiris)寫道:「如果說在各種多元的人類行為中,有一項必須被放在最前面來看,那就是偽裝(disquise)。從簡單的裝飾、制服、狂歡節的表演儀式、俗麗的小丑、女人的化妝、懺悔者的斗篷,到圖騰的點綴、刺青與繪畫——看起來人類似乎在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肌膚之前,就已經急欲把自己擲入一種能夠改變、幻化的樣態,經由穿上另一種皮層來跨越自己原有的界線。」
而1930年代的歐洲前衛藝術不免帶著一種奇觀視角,在殖民時期的科學與公共論述下,常以簡化或貶低的方式來處理這些素材,並沒有反對殖民壓迫的意識。像是殖民歷史把非洲人帶到了南美洲,也因為反抗殖民者的壓迫,發展出各自的宗教社群,包括:海地巫毒(Vodou)、古巴桑塔里雅(Santería)與巴西砍東佈雷(Candomblé)等宗教儀式。在地的作家也持續探問,這些文化轉譯與交換的創新面向,以及它們對於人們反抗、求生、獲得自由的必要性與社會功能,克里歐(Creole)語混雜了歐洲的單字與非洲的文法結構、非洲的神祇從天主教的樣板裡鑄造了新的信仰體系,音樂、舞蹈、飲食傳統也不斷經歷跨文化的轉變過程。像是梧苦耶等新一代的創作者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在層層堆疊的人類學、歷史、文獻、宗教、文化研究的論述中,找出屬於自己的觀點與立場去構思與反思當下的處境。
梧苦耶不必然對民族誌研究感興趣,但從她所使用的狂歡節照片來看,她實際感興趣的是這些已在既定文化儀式中的表演、與裝扮行為。梧苦耶1969年出生於德國杜賽道夫,於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長大,在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就讀時曾受到以「身體意識」著稱的瑪麗亞・拉斯尼格(Maria Lassnig)指導。而經過一連串抽離、轉移、混合、挪用的嘗試,梧苦耶近期的創作已經逐漸脫離對於人物、流行文化的描繪,轉而藉由繪畫這個具有特定侷限的形式,由單一物件、物質原料的組合來刺探隱含的性別、文化符碼。
像是2011年創作的〈廣告看板〉,中央絕大部分是沒有被顏料覆蓋的粗麻布。廣告看板是跨越國界、內容不斷在轉換的物件,在此粗麻布是畫作主角,同時也是空白的廣告看板,從縫隙透出的光,反而是由白色顏料畫成。這樣一個把物質抽離出原有脈絡,藉由繪畫才能突顯出的幻覺的手法,在梧苦耶的精煉之下,有了更豐富的張力。
〈G.E.A.K.〉作品名稱是德文「能源、工作與藝術會社」(Gesellschaft für Energie-Arbeit und Kunst)的縮寫,看起來就像一個街角商店的櫥窗,畫中放置了杜庫寧的畫、前哥倫比亞時期文物、恩斯特(Max Ernst)的雕塑、由當代藝術家西蒙・史達林(Simon Starling)改編的作品、梧苦耶畫室座椅的照片、還有一株盆栽。梧苦耶在畫中安置這些符碼的用意值得玩味,但對斯蒂安・克拉瓦格納來說,亮片閃爍的手套最為獨特:手套與網襪,這些可能被解讀為富含女性特質的物件,經常出現在梧苦耶近期的作品,它可以是一個能夠立即轉化身份妝扮的配件,也能夠影射全球化底層去除髒污的勞動,還沒有充分的被顯露。
〈衣索比亞方塊〉把咖啡、巧克力、糖當作繪畫的媒材,再次讓媒材成為繪畫的主題,並經由繪畫史來賦予出這些媒材不同層次的意涵。延伸約瑟夫・亞伯斯(Josef Albers, 1888-1976)「向正方形致敬」系列,在一系列以純色方塊做為繪畫主題的作品中,色彩與比例之間的調配,逐漸展開成為更大的正方形,在同樣的構圖下帶給觀者不同的視覺感受。在美景宮21的大型個展裡推出了限地裝置,把從2014年開始運用沒有打底的粗麻布作為作品支撐基底的手法,運用在二樓落地窗前的〈向亞柏斯致敬〉(After Albers)。工業化染色的粗麻布,拼裝成一整面面向兵工廠路(Arsenalstraße)、瑞士花園(Schweizergarten)行人都能清楚看到的整齊、繽紛窗景,讓這座經典的奧地利戰後現代主義建築有了新的表情,夜晚在燈光的投射下,光影、色彩與媒材質地的交融就像是對外面世界發出的一個訊號。
本次個展彙集了一百零二件作品,提供至今為止對於瑪雅.梧苦耶繪畫生涯最完整的洞見,而布展的方式並非以年代或主題排列,而是將過去十年來不同系列的作品依照關聯性互相交織而成。瑪雅.梧苦耶也是2020年度維也納藝術獎的獲獎者。
▍圖說
1. 瑪雅.梧苦耶的作品〈酪梨〉。Maja Vukoje, Avocado, 2015 Collection Family Kadanka, Photo © Roland Krauss © Bildrecht, Vienna
2.瑪雅.梧苦耶的作品〈橘子〉。Maja Vukoje, Orange, 2017 Photo: Roland Krauss, © Bildrecht, Vienna
3.瑪雅.梧苦耶的作品〈廣告看板〉。Maja Vukoje, Billboard, 2011 Federal State of Tyrol, Photo © Wolfgang Woessner © Bildrecht, Vienna
4.瑪雅.梧苦耶的作品〈G.E.A.K.〉。Maja Vukoje, G.E.A.K., 2011, Installation view “Maja Vukoje. On the Edge” Photo: Johannes Stoll / Belvedere, Vienna © Bildrecht, Vienna 2020
5.瑪雅.梧苦耶的作品〈衣索比雅方塊〉。Maja Vukoje, Ethiopian Cube, 2020 Courtesy Maja Vukoje © Bildrecht, Vienna
6.瑪雅.梧苦耶的作品〈阿爾伯斯堡〉。Maja Vukoje, Albersburg, 2017 Collection Myung Il Song, Photo © Roland Krauss © Bildrecht, Vienna
7.瑪雅.梧苦耶的作品〈Sun RA〉。Maja Vukoje, Sun RA, 2015 Wiener Städtische Versicherungsverein, Photo © Roland Krauss © Bildrecht, Vienna
8.瑪雅.梧苦耶的作品〈SPA 3〉。Maja Vukoje, SPA 3, 2020 Courtesy Maja Vukoje, Photo © Roland Krauss © Bildrecht, Vienna
9.瑪雅.梧苦耶的作品〈屏幕〉。Maja Vukoje, Paravent, 2014 Photo: Markus Wörgötter, © Bildrecht, Vienna
10-18.「瑪雅.梧苦耶在邊緣」展場照片。Installation view “Maja Vukoje. On the Edge” Photo: Johannes Stoll / Belvedere, Vienna © Bildrecht, Vienna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