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a & Action 2 有人也覺得「文化部獎補助資訊網」難用爆了嗎?
因為資訊難以被一般人接收、難以讓更多人有機會能申請,而是給懂得申請的既有單位,這樣就沒有文化平權的效果啦!
怎麼把資訊整理的更有系統一點呢?每個補助的對象都不一樣,它的架構和邏輯又是什麼呢?如果能夠把補助的層級與功能性用一張圖表展開來、標上收件時間,會不會更有幫助呢?
在申請前期
它是一個讓在各個文化領域想作些什麼事的人,找資源的地方
怎麼知道有適合的補助類別,或是它什麼時候收件截止?
網站應該要能「有系統的」呈現和預告,什麼類型的補助會在什麼時候發生
而不是一連串各種類型的補助嘩啦嘩啦的列在一起
在看補助公告的同時,應該要能知道同一補助之前作過的計畫、得到案件單位規模、性質並且回來讓自己或團隊是否可以學習參考
有以前的基礎,應該是可以讓未來的人做得更好,更有概念
像是能夠在申請公告頁面列出「本項補助過往獲補助單位與成果」
這樣過去和未來獲得補助的單位也只能更好不能亂搞了不是嗎(離題)
但是目前網站無法系統性呈現這些資料,就造成了這個缺點
應該在網站設計的時候,API(應用程式介面)與UI(使用者介面)就應該把這些使用功能優化,能夠即時的計算、分析
或許承辦人把資訊po到這個公開網就夠累的,每一份競賽和補助的內容都有層層簽核,每一個字的修改都在這個簽核的過程中被討論
話說承辦人員上傳這些補助資料時的UI應該也不太好用吧?假如整個網站其實都有點陽春,很多表單但沒什麼分析功能的話……
在申請中
評審的意見是否可以被公開
甚至把投案的單位和個人都一起找來作一個營隊
因為在投企劃書的時候,不一定是每一項要執行的計畫都已經是完美無缺的
企劃書在書寫的時候都希望寫出一個太過美好的藍圖
它可能過於理想,也可能有其他的單位在做重複的事情
有沒有可能有一個修改的機制
是經過討論之後讓執行的內容更明確,能夠更有效益的方法,更能夠知道這筆撥下來的經費,因為哪些脈絡與想法而產生,是想要做什麼事情、達成什麼樣的目標
(碎念完,徵求程式碼與視覺化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