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拍賣公司「出處」(Provenance)的概念是否有點類似現在的區塊鍊

從馬勒手稿成為明星拍品的原因

綜觀拍賣場上「名人效應」的趨勢走向

撰文|吳礽喻 圖片版權|Sotheby’s

 在拍賣市場上,出現名人物品拍賣的機會可遇不可求,無論是政治人物、宗教領袖、文學家、藝人明星、知名畫廊經營者等等,他們的書信、收藏品上了拍場,似乎保證有亮眼成績。「出處」(Provenance)對拍賣品絕對有加分作用,但事實上,拍賣公司衡量「藝術品的價值」時,「出處」只排在第三位,十個評估要素依序如下:真(Authenticity)、狀態(Condition)、稀有度(Rarity)、出處、歷史重要性(Historical importance)、尺寸(Size)、流行(Fashion)、主題(Subject matter)、媒材(Medium)與品質(Quality)。綜合以上十個要素,才能造就亮眼的銷售成績。

 我們先以馬勒(Gustav Mahler)手稿做為範例,了解前五大要素,再分析「名人效應」在拍賣場上的趨勢與走向。

 蘇富比一年舉辦兩次「音樂、歐洲書籍與手稿」拍賣,聚集了許多耳熟能詳的作曲家手稿樂譜、書信、絕版精裝書等等,甚至也有貝多芬和蕭邦過世時,親友剪下他們的頭髮所做成的書信,這是攝影尚未普及的年代,生者懷念逝者的一種方式,從髮色來看,57歲過世的貝多芬有灰白的頭髮,39歲過世的蕭邦則還保有棕黃髮色……這些信件因為音樂家的摯友或得意門徒的後代妥善保存,得以留存至今。

 這一場在2016年11月29日於倫敦舉辦的拍賣會,拍賣成績有好、有壞,而名氣似乎不是唯一的判定因素:貝多芬的手稿〈快板B小調弦樂四重奏〉未達最低估價15萬英鎊流標;蕭邦的簽名手稿〈第一敘事曲G小調開頭〉高於估價5至7萬英鎊,以20萬英鎊售出。而主打拍品,馬勒的第二號交響曲手稿〈復活〉(The Resurrection)從估價350至450英鎊就可看出拍賣公司對這件手稿的信心,最後也如願以454萬6250英鎊創下了最昂貴的樂譜拍賣記錄。為何馬勒〈復活〉手稿表現得比其他拍品出色,在於他不只滿足了最基本的「真」、良好「狀態」,更有「稀有度」、「出處」、「歷史重要性」的加持。

 首先,從拍賣公司的角度來看,一件作品是否為「真」是一切的基礎,也是物件的靈魂,有任何的修改都會影響價值,如果一件作品不在彙整藝術家所有作品的大部頭分類目錄(catalogue raisonné)裡,就需要仰賴相關鑑定家(connoisseur),因此專家團隊是拍賣公司的核心守門員,鑑定過程也常伴隨許多波折與挑戰。馬勒的手稿未經裝訂、整理,保留了最原始的狀態,所有的音符與註解都符合作者特有的強勁筆觸。多達兩百三十二頁的手稿,每頁至多二十八個小節,分為五部曲,總長一個半小時,作曲家在樂譜上用紅色與藍色做的註記與修改,並且標註修改的時間為1894年四月與十二月完稿,可窺見他創作的歷程。

 「狀態」展現一件物品保存得好不好,紙本鑑定專家只要聽到「對這樣年紀來說已經不錯了」,就知道這本古籍在市場上不會有太好的商業表現,真正保存得當、有價值的古董,不會顯露出它的年紀,覺得古董就應該看起來老舊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市場上最熱門且的物件看起來甚至像全新的。能夠推斷物件的「狀態」也是鑑定人員訓練成為專家的里程碑,某些時候作品因為戰爭或人為因素而受到損害、留下印記,也不見得是件壞事,怎麼修復、是否要修復也見仁見智。馬勒的手稿只有在對摺處有些微裂痕,整體上十分完整。

 「稀有度」是創造熱烈拍場的魔幻因素,很多時候市場不缺乏物件的供給,所以估價或競標價格過高的時候,大可等到下一次再出手,只有在物件真得很稀少的時候,才可能見到買家從網路、電話、或在現場廝殺競標的景象。這是繼1987年莫札特第九號交響曲手稿拍賣三十年來,出現在市場上最為完整、重要的樂譜手稿,而馬勒的作品不多,距離上次有他完整的交響曲手稿出現在市場上已經是六十年前,據說後浪漫派的作曲家──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布魯克納、馬勒──作品都很少被拿出來拍賣,因此這次是有意收藏者不可多得的機會。馬勒譜寫了十部交響曲,其中最受讚譽的就是第二號交響曲〈復活〉,其編制規模號稱十九世紀最龐大,需要超過一百位樂手,四到五組木管樂器、短笛、單簧管、低音管、十個喇叭、法國號、伸縮喇叭、低音號,兩個豎琴、風琴,和盡可能最多的弦樂手與各式打擊樂手。雖然有一些其他早期手稿分散在世界各處,但這是唯一一件完整的手稿。

 「出處」指作品在誕生之後,有哪些人曾經擁有過它,從中可見作品是為誰而做、曾經掛在誰家的牆上、中間轉過幾手、過程間有誰看過它、欣賞過它、使用過它,這經常是拍賣公司專家或買家最津津樂道的一部分,人們喜歡故事脈絡,甚至有珠寶飾品的鑑定專家表示他為了挖掘這些故事而活,而且很多時候,作品擁有者的故事比作品本身、別說比藝術家自己的創作生涯來得更有趣,例如中國藏家對於曾經被皇帝收藏的物件都保有高度熱誠。或是藝術家曾經將作品餽贈給誰,這樣的故事也有助於了解的藝術家的生命史。但有時候鑑定專家也會說,「出處」一點都不影響作品本身的價值。馬勒〈復活〉手稿的「出處」無懈可擊,甚至具有一些話題性,馬勒一生都保留著這份手稿直到1911年過世,1920年他的指揮家朋友在荷蘭舉辦了一場紀念馬勒的交響音樂會,馬勒的遺孀阿爾瑪(Alma Mahler)將手稿贈予給他,過世後一直存放在荷蘭海牙市政博物館內,有趣的是,美國經濟學家與金融雜誌創辦人吉爾伯特.卡普蘭(Gilbert Kaplan)自從在1965年聽過馬勒第二號交響曲之後,就深深為此著迷,甚至有了擔任指揮家的夢想,他在1982年買下了這份手稿,1984年以7500萬美元賣掉了一手創建的金融媒體,展開了全新的指揮家生涯,有人批評他業餘、也有人肯定他的付出,卡普蘭於2016年1月1日過時前,於世界各地指揮了上百場音樂會,而且只演出馬勒的第二號交響曲。「出處」大概是和「名人效應」有最直接關係的部份,據說一件拍賣品只要故事描述得當、適當的估價,最後都可以有好的成績。

 「歷史重要性」是指作品創作當下的那一刻的大環境與歷史脈絡,而不是後續衍生的故事。一個物件在生產之時或許具有精神或宗教方面的重要性,或許作品對某段歷史發展具有特別的意義,從作品內含的小生態可以反映出作品之外的大生態,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是繪畫、書籍、攝影、書信文件都像時空膠囊一樣,反應了創作者本身與社會、政治、科技或觀念的轉變。馬勒的〈復活〉用音樂處理了生與死的主題,是十九世紀交響樂歷史的一個高潮,揉合了貝多芬以〈第九號交響曲〉、〈歡樂頌〉達成的形式,以及柏遼茲(Berlioz)李斯特(Liszt)以音樂表達凡人、超自然、殘忍與神祕的感受,與華格納(Wagner)令人震懾的歌劇,馬勒了解這股交響樂發展的潮流,並希望用作品表現更宏大的概念與「新的感受元素」,他在1893年的日記寫著:「作曲家開始在他們的創作中納入更深刻複雜的情緒,從(貝多芬)開始不只是表達基本的情緒,例如:歡樂或悲傷,而是不同情感之間的轉變與衝突,例如大自然對我們的影響、幽默、詩意的想法,都是音樂試圖去揣摩的主題。」因此聆聽馬勒的作品,可以聽到有如大自然叢林鳥鳴,有時像是在浩瀚的宇宙中最微小的寧靜,甚至不同宗教信仰之間的衝突,存在主義等哲學思想,都是馬勒深深著迷的主題。因此不難理解〈復活〉具有龐大的樂團編制,是一件充滿戲劇性的作品。

 在一一介紹過這五個要素,並佐以馬勒的創作生涯和〈復活〉手稿的「出處」持有人歷史之後,可以為「名人效應」在拍賣場上的整體趨勢做個結論:從2015年至2016年蘇富比為「音樂、歐洲書籍與手稿」舉行的四次拍賣會,總成交額從266萬英鎊、167萬英鎊、162萬英鎊、到最近一次突然暴增至591萬英鎊,可見話題性「名人」加持的爆發力與出現頻率之罕見,但是一但出現了這樣的成績,必定讓專家們津津樂道。橫跨蘇富比拍賣公司從「藝術」、「汽車」、「珠寶」的七十個以上的部門,「音樂、歐洲書籍與手稿」只不過是「書籍與手稿」部門每年舉辦的二十八場的主題拍賣會的其中一部分,拍賣公司的職員得為每一場拍賣撰寫目錄,找出行銷話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但是回顧過去這些拍賣會,具有名人效應的故事總是特別歷歷在目──多麼難得啊,天主教教宗將法拉利贈予給他的限量跑車放到拍賣場上所得捐給慈善團體,打破600萬美元拍賣記錄;英國首相邱吉爾曾經寫過公眾事務「帶來極大的壓力,無法排解時,繪畫謬思成為我的救贖」但少有人看過他的繪畫,2014年邱吉爾最年輕且摯愛的女兒瑪麗.索梅斯(Mary Soames)過世,她的收藏交由蘇富比經手拍賣,邱吉爾的〈金魚池塘〉畫作賣了180萬英鎊……拍賣公司的行家能夠如此無止盡地一一細數著。

▍圖說

1、2. 收藏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手稿的經濟學家吉爾伯特.卡普蘭。(攝影:Chel Dong)

3. 馬勒的手稿上可見藍色修改字樣。

4、5、6. 馬勒二號交響曲〈復活〉手稿

7. 在樂譜上可見大大的三個P,代表演奏時需要非常地安靜。

8. 樂譜結尾寫上了修改日期1894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