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什麼都有美術館」時光機 _ 英式搖滾、法國沙隆的域外藝術之旅

搭上「什麼都有美術館」時光機
英式搖滾、法國沙隆的域外藝術之旅

撰文|吳礽喻 圖版|The Gallery of Everything

 九月底的一個周日下午,倫敦希爾特恩街(Chiltern Street)名流雲集的消防隊餐廳前出現了有趣的對比畫面,一邊是搭乘私家車前來享用蟹肉甜甜圈、煙燻鯖魚配奶油白蘿蔔煎蛋的客人,另一邊則是由舊的理髮院改裝的「什麼都有畫廊」(Gallery of Everything)開幕茶會,果醬樂團(Pulp)的主唱賈維斯.考克(Jarvis Cocker)參與拍攝的1998年紀錄片「前往外部的旅程」(Journeys into the Outside)是本次展覽的核心,樸素的熱紅茶配餅乾,由穿禮服的人端盤服侍,熱紅茶放在像骨灰罈的容器,穿梭在前來看展的賓客之間。

 賈維斯.考克對域外藝術(Outsider art)的興趣從大學時代開始,在聖馬丁學院就讀時讀到英國藝評羅傑.卡迪那爾(Roger Cardinal)的書:「在藝術學院三年,那種發自內心驅動,而不是只求表現的創作吸引了我,一直到現在。」自從1972年「域外藝術」一詞被發表以來,已經被用來描述各式各樣的作品類型,無論是精神病患者的創作或民俗藝術。考克接續說到:「在法國,原生藝術(art brut)代表的是未受主流文化影響的藝術創作,或許創作者被關在牢中或精神病院、住在很偏遠的地方,但是今日的網路普遍,已經少人能夠不受主流文化影響,當你看到在主流文化情境外創作的人,其實還蠻令人興奮的。」

 無論你如何去定義,在「什麼都有畫廊」內的作品絕對會帶給你全新的感受:德國雕塑家卡爾.強克(Karl Junker)因為患有思覺失調症,一生的時間把自己的家裝飾得有如歌德式殿堂,紐約街頭算命師St EOM的繪畫有種迷幻的魔力,和印度雕塑家納克.昌德.塞尼(Nek Chand Saini)的作品齊聚一堂。納克.昌德.塞尼原本是香地葛公共事務部運輸官,剛開始做雕塑時,是偷偷在半夜爬起床製作人型雕塑,後來愈做愈投入,十八畝的田地成為他一手打造的景觀雕塑園區,成為當地泰姬陵之外,第二熱門的觀光景點。

 賈維斯.考克1998年正直音樂事業的高峰,毅然展開一場追尋域外藝術家的公路之旅,由導演馬丁.華雷思(Martin Wallace)隨行跟拍,這麼多年過去了,影片中採訪的藝術家們相繼過世,影片也成為域外藝術的重要記錄。

 其中最有名的藝術家應該屬海沃.芬斯特(Howard Finster)他原本是電視維修員,據說他在一次修腳踏車的時候受到上帝的感召,於是就開始創作「神聖的藝術」。他的作品風格圖文並茂,除了信仰相關主題,有的也涉及了流行文化、日常生活。芬斯特的作品出名的主要還是因為搖滾團體曾委託他創作,同樣來自美國喬治亞州的REM樂團,1984年《Reckoning》專輯封面是芬斯特所畫,裡面的歌〈地圖與傳奇〉(Maps and Legends)是受到芬斯特啟發而寫,而他們出的第一首單曲〈自由歐洲廣播電台〉(Radio Free Europe)的MV也是在芬斯特所建造的「天堂花園」(Paradise Gardens)拍攝,裡頭放置了超過四萬六千件芬斯特創作的藝術作品。另一個樂團Talking Head的1985年專輯《Little Creatures》封面也是芬斯特所畫。「我想搖滾樂團和這類型的藝術家氣味相投的原因,在於大多數的搖滾樂手都是自學,不像是你進了一所音樂學校,選了一把吉他然後努力製造出某種你覺得可行的噪音,經營一個樂團就像是製造一個你自己的小世界,在裡面你是老大,由你全權掌控。當你在舞台上時,你讓所有人進到你的世界裡,我想這點可能也是兩者的相似之處。」賈維斯說道。

 賈維斯的域外藝術公路之旅,不是遇到每個藝術家都訪談順利。這場展覽中最令人感到不安的一個展間,是位於二樓後方WC Rice所畫的木頭十字架殘骸,布滿了一面牆,雖然這和賈維斯實地拜訪時見到的駭人景象仍相去甚遠,WC Rice生前在阿拉巴馬的住家庭院前插滿了自製的十字架,柵欄、廢冰箱、車殼上寫滿了詛咒字眼,但他實際上人卻很有禮貌。

 反而是建築了「末日之塔」而出名的另一位法國藝術家羅勃.加瑟特(Robert Garcet)可能厭倦了有人一直問他「什麼時候世界末日」,所以把賈維斯大罵了一頓、把他當做愚蠢的媒體象徵,賈維斯還在他所建造的地道中迷路,這段經歷也讓公路之旅更加印象深刻。

 域外藝術鼓勵人討論一些關於道德與人性的問題。「什麼都有畫廊」的經營者詹姆斯.貝特(James Brett)深耕這塊領域十五年時間,他表示:「非常重要的是我們不能讓展覽變成一場怪人秀。我們試著確保不會那樣做。」貝特對「域外藝術」這個詞也有所不滿:「聽起來是負面的。它是藉由什麼是內與外來定義,因此這些通常有些不一樣或弱勢的藝術家,被這樣一個暗示『它者』的詞彙所框限起來,我認為是不恰當的。『非學院藝術家』是形容他們的一種方式,而『私人的藝術創作』描述了它的核心,因為這些藝術家絕大部分都是因為私人的目的而開始創作。」最後,金錢的介入也讓這個議題更為複雜,貝特希望在英國為這樣的作品經營市場,「因為這樣能為藝術家帶來認可」,展覽中所有作品都可販售,價格從1千至5萬英鎊不等,但是販賣作品本身也帶來了有趣的問題。如果這些作品的動人之處在於它是自發性的,不是為了商業考量,如果作品的展出與傳播有金錢因素的介入,會不會改變了作品的核心本質呢?這些也是貝特不斷思考的問題,他也同意:「如果我和一位藝術家合作,就必須確定他們不是只照著規定,創作需要的東西,如果某個人想要特意去討好,創作的強度便會大打折扣,這是需要注意別採到的地雷。」

 賈維斯對此也說到:「要去呈現這塊領域裡的東西是困難的,但這些藝術家處碰到了一些普世共通的東西:實際上每個人都有創造的能力。我想這是為什麼有人對這些作品特別有興趣的原因。你可以看到有多少的精力投注在裡面,也可以在不知道背後故事的情況下,欣賞這些創作。而且我們都有可能會有覺得瘋狂的時候,不是嗎?我們身邊也都有朋友,可能發瘋了或對某事深深著迷,所以我認為它不只是『哇,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奇怪詭異的人』而是它訴說了人類創造力還有它所能達成的。因為幾乎所有我在旅途上遇到的藝術家都無法回答『為什麼你做這些東西』,那看似是多餘的問題,他們好像就是必須要去做,而經由那麼做,他們找到了一些平靜與滿足。而我想,我們都有點像那樣,都需要去找一些喜愛做的事,找到我們在世界上存在的意義。」

 以上譯自《衛報》記者艾力克斯.佩特狄斯(Alexis Petridis)的「什麼都有畫廊」開幕採訪。「果漿」樂團主唱賈維斯.考克撰寫過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包括1995年《不同階級》(Different Class)專輯的〈普通人〉(Common People)描述一個富家女想要體驗貧窮的一般人生活、〈哩尾〉(Mile End)被選做為電影《猜火車》的插曲,1998年〈古柯鹼社會主義〉(Cocaine Socialism)描述政治人物的腐敗與選舉文化、〈一點靈魂〉(a little soul)是對父親在他小時候就拋棄了家庭的感受。

 這次畫廊展出的收入將全數用在「什麼都有美術館」(Museum of Everything)的營運,自2009年成立以來,「什麼都有美術館」專事非學院與「私人的藝術創作者」的研究、展覽、倡議,雖然以非營利慈善機構登記註冊,但仍然有和英國大型百貨業者Selfridges和費里茲藝博會的商業合作,並舉辦歐洲、俄國、美國等地的巡迴展覽,至今共吸引八十萬人次參觀。2016年10月的倫敦費里茲大師展,「什麼都有畫廊」的區塊回顧了杜布菲1947年在巴黎初次舉辦的「原生藝術展」,杜布菲從街頭、醫院與村落裡尋找「反文化」的原生藝術家們,並希望以此撰寫非主流藝術史,在Rene Drouin畫廊地下室舉辦為期九個月的展覽,影響了野口永、米羅與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這次的展覽將結合當時的刊物、照片與書信,重現當時部分展覽的風貌。

▍圖說

01 「什麼都有畫廊」經營者詹姆斯.貝特(左)與賈維斯.考克(右)。
02 「前往外部的旅程」樓下展間。
03 由舊理髮院改裝的「什麼都有畫廊」。
04 「前往外部的旅程」1998年紀錄片放映。
05-7 「前往外部的旅程」樓下展間。
08 舒末 門 約1960
羅傑.舒末(Roger Chomeaux, 1907-1999)簡稱CHOMO,畢業於藝術學校,但選擇居住在人煙稀少的巴黎郊外,一生創作大量的繪畫、雕塑、影片。
09 舒末 頭 1985
10 舒末 有兩個眼睛的變種人 年代未詳
11-12 「前往外部的旅程」樓上展間。
13 海沃.芬斯特的作品牆。
14 海沃.芬斯特 無題 約1976
15 海沃.芬斯特 約翰.貝德.凱迪拉克 1989
16 海沃.芬斯特 人類最好的朋友 年代未詳
17 WC Rice所畫的木頭十字架殘骸,布滿了一面牆。
18 WC Rice 美國阿拉巴馬的十字架山 Used with permission (c)2016 Kelly Ludwig, all rights reserved
19 杜布菲1948年在畫廊地下室舉辦的「原生藝術展」。
20 「原生藝術展」邀請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