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yson Perry

輕鬆看待你的信仰──
格里森.佩里的創作回顧
文|吳礽喻 圖版|ARoS Aarhus Kunstmuseum

要介紹格里森.佩里(Grayson Perry)和他的創作是困難的,為了撰寫這篇丹麥奧胡斯當代美術館(ARoS Aarhus Kunstmuseum)為他在2016年夏天舉辦的回顧展,我回去聽了BBC「里思講座」(Reith Lectures)在2013年邀請他所做的四場演說,2016年他主持拍攝的電視紀錄片的介紹預告,當然,還有回頭去看2011年在大英博物館舉辦的「無名匠師之墓」相關報導,這次展覽的主題「輕鬆看待你的信仰」(Hold Your Beliefs Lightly)就是從那場展覽的其中一件作品延伸而來。

如果只是介紹他的作品不難,因為其中的敘事線清晰明瞭,使用的象徵符號也不斷重複。其中最令我感到詫異也獲得許多啟發的兩點,一是他在里思講座的最後一場講述自己的創作歷程,對他而言多年來扮裝成的女性角色「克萊爾」(Claire)不是「表演藝術」,而是一種自我表達方式,而當觀眾發問是否藝術家都需要像他一樣有一層「保護盔甲」的時候,他也幽默的回答藝術家在畫展開幕只穿一般T恤或許比較難被認出來,因此高度推薦穿得像作品裡的角色。

另外一點則是域外藝術對他的啟發,他特別提到亨利.道格爾(Henry Darger)畫了上萬張的故事繪本,還因為對自己的繪畫技巧沒有信心,因此描摹了現成的雜誌廣告圖片,就這樣一直在沒有人知道的情況下,日間安靜的在醫院做打雜的工作,其餘時候安靜的創作他心中那充滿風暴的另一個世界。格里森.佩里也提到自己在十六歲決定成為藝術家的同時,也失去了玩遊戲的能力,當時他很驚訝面對一盒樂高積木已經無法放縱自己的思緒隨意去組合,而這樣的自我覺察就是藝術家和域外藝術創作者之間最大的不同,無論是在創作、展覽都需要自行去面對外界的眼光和反應,而域外藝術家從不需處理這些問題。或許扮裝、陶藝、織錦畫等具象多彩、有趣簡單的敘事,關鍵都在於讓他能重拾完全投入創作與遊戲的短暫片刻,他的童年泰迪熊玩偶「艾倫.米斯雷」(Alan Measles)和「克萊爾」多年來陪伴他走過了無數的展覽、在空白的畫布和陶藝作品上開啟了新的對話與遊戲,像左右護法一樣,但是除了艾倫.米斯雷和克萊爾,佩里仍有許多其他主題的創作,接下來將會介紹。

在開始進入丹麥最老的當代美術館為他辦的回顧展之前,先從「里思講座」簡述一些他對自己創作生涯發展的反思:他到三十八歲之後,創作的收入才足以維生,在那之後不久「畢卡索的餐巾紙症狀」開始發生在他身上,就好像有名的藝術家簽名的東西都可以賣很高的價錢,他對此十分反感,認為就如杜象說的「大量的生產只會造成劣質品」,就算一年做一千件現成物,也全都會是假的。他用兩個派對來舉例一個藝術家剛起步和成為老手之後的心情轉折──當你剛從學校畢業沒多久,什麼也都沒有的時候,別人在派對上問你:「所以你是做什麼的?」你躊躇了一會,然後回答道:「那個…我是藝術家…」代表你跨越了界線,準備好邁入那坎坷的「追尋意義的朝聖之旅」,但在佩里這個年紀有人在派對上問他同樣的問題,然後表示:「當藝術家在工作室裡玩陶、做雕塑一定很有趣吧!」他會嚇唬人的說:「你想想看,去過大美術館嗎?它們邀請你去展覽,而那裡有很大的展間,一大片的空白等著你去填滿。在一兩年之內,我做好作品去填滿了,然後有成千上萬的人去看展,還有記者也會寫他們的看法和意見,然後我還需要賣出這些作品,收藏家對這些的反應,我的收入就靠他們,還有畫廊、行政、工作室助理等等的收入也靠他們。想想看除此之外,我還需要用一種孩童般天真無邪無所拘束的感覺來創作這些作品,做一個藝術家真的是很弔詭也很嚴肅的一件事。」

不知道摘錄這段話,是否足以反應格里森.佩里十足的幽默感,與這場展覽中每件作品的精神與獨到之處。

在丹麥當代美術館的回顧展中,佩里為大英博物館「無名匠師之墓」量身打造的作品占了其中兩個展間,包括寬15米、高達3米的織錦畫〈真實與信仰之地圖〉、鑄鐵雕塑〈我們的父親〉、〈我們的母親〉、船型的〈無名匠師之墓〉、陶燒以綠色線條裝飾的泰迪熊造型〈墓之守護者〉。展覽名稱則來自於泰迪熊艾倫.米斯雷對世界上各種宗教所傳遞的心靈話語〈輕鬆看待你的信仰〉,在這件織錦畫可見小熊變成裸體軍閥,張開雙臂保護一隻狗、一隻鳥和穿著各式宗教服飾和坐著輪椅的人,周圍裝飾著泰迪熊名字的縮寫、旗幟、圖騰和徽章。與其他展覽中的織錦畫一樣,都是用電繡的方式製作。因為當時與大英博物館的藏品並陳,作品中過度的帝國主義、裝飾圖騰與性暗示都巧妙地融入了背景,在察覺不對勁的時候也讓人一並反思了其他原有藏品的本質。

對格里森.佩里來說,宗教朝聖之旅是他對大英博物館收藏最感興趣的一部分,因此他打造了一台七彩摩托車〈艾倫.米斯雷一號〉,用粉紅、淡綠和蕾絲邊裝飾,畫了「人性」與「耐心」的字樣在車身上,平衡摩托車文化的陽剛形象,後方安置了神壇,自己也穿著五顏六色的侍從服和安全帽,展開了為期十天的英國出生地小鎮,至德國姊妹城鎮的公路之旅。

許多佩里穿著的豪華裝扮,都是由他在聖馬丁學院教導的學生製作,他會舉辦課堂競賽,每年的主題都不太一樣,相同的精神則是要能做出讓佩里會感到彆扭、自覺、需要克服心理障礙才敢穿起來的作品,最後獲勝的衣服他會出資買下,每次採訪者問到他的服飾,他也總是能說出設計者的名字。
2005年格里森.佩里正式以女裝出席自己的開幕畫展,表達「克萊爾」是他創作靈感的一大來源,對他而言,變裝並不是他想成為女性,而是這些妝束帶給他的刺激、愉悅感,還有暫時叛逃社會賦予男性該有的樣子,從沈重的負擔中喘一口氣。

在丹麥奧胡斯當代美術館的展覽中,也特別陳列了歷年來佩里裝扮成克萊爾所拍攝的作品,她有時是「戰鬥之母」(1996)、泰特美術館前手持「NO MORE ART」標語的抗爭人士(1999),或是2013年「最好的品味:格里森.佩里」電視節目所仿照英國勞動階層、中產、上流社會仕女流行打扮所拍攝的宣傳照主角。

在電視節目中與一般大眾互動訪談,由此創造出作品、進而探討英國社會議題,似乎是格里森.佩里受邀坐電視節目的特定形式。英國電視不乏邀請藝評、社會評論家、哲學家主持規劃節目的先例,而佩里能用藝術創作介入社會,煮出一道道視覺圖像(色)、見解(香)、敘事(味)俱全的佳餚,不知以後電視藝術家能否會和電視名廚一樣普遍。

2016年春季的新電視節目「英格蘭:男人」(England: All Man)格里斯.佩里試圖捕捉男子氣慨展現的不同層次,造訪了三個需要具備男子氣慨的場域與聚落:1、綜合格鬥的籠子鬥士,2、犯罪集團與幫派成員,3、金融交易員。

每集節目各做兩件作品,〈勞工英雄之死〉出自於工會遊行高舉的標語,而〈影子拳擊〉則描繪英國沒落的工業之都,許多失業的年輕人失去了自我認同感,而自殺率居高不下。這兩件作品合起來,代表了上一代勞動階層對自己工作的驕傲,由年輕一輩的人帶進格鬥場上,在競賽過程中重新獲得尊嚴與傳承,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中柔弱是無法被容忍的。

〈無處之王〉鑄鐵雕像身上插滿了刀、刺,並在重要部位懸掛了一串酒瓶蓋,〈達格默織錦畫〉則呈現地圖被噴漆、血漬、樂透彩貼紙給覆蓋,這些描繪了英國中部的前工業城市斯克爾默斯代爾(Skelmersdale)的街頭青少年幫派問題,當地持刀傷人的案件層出不窮,佩里實際與幫派成員對話、進入監獄探訪,也參與警察掃蕩街頭打擊犯罪的行動,發現街頭鬥毆與塗鴉,其實隱含了青少年想要保護自己地盤領域的動機。

最後佩里到了倫敦的金融中心,在裡面工作的人又展現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男性氣質,〈動物精神〉描繪了半熊、半公牛的動物,這兩種動物除了常被用來象徵金融,對佩里而言,也代表了不理性和想要征服的慾望。而且就算皮毛上寫著理性、嚴肅、邏輯等字樣,但牠仍是一匹常常失去控制的野獸,就像發生次數愈近頻繁的金融風暴一樣。〈前景之物〉則貼滿了各國紙幣,以陽具的造型呈現,代表國際金融機構大樓的造型與內部成員相互較勁、互比長短的氛圍。

格里森.佩里1960年生於英國埃賽克斯(Essex),1982年畢業於樸茨茅斯綜合技術大學,2003年後獲得透納獎肯定。他的陶藝、織錦畫、變裝表演挑戰藝術與媚俗之間的界線,探討了影響人類行為的社會學變因,例如認同感、性別、階級和風格等議題,如何在英國文化中獲得表達與彰顯。而他特殊的扮裝是探討這些議題的重要手法,藉由扮裝,幽默且諷刺地製造出各種敘事情境。他是BBC廣播每年一度的「里思講座」節目開播六十五年以來第一位藝術家,2013年以「畫廊遊戲/譁眾取寵」(Playing to the gallery)的雙關語為題,以「民主是壞品味」、「鞭打界線」、「反叛得好!歡迎」、「我在藝術裡找到自己」四堂講座提供一般大眾對於鑑賞藝術的一些方法,也揭露了藝術運作機制的一些壟斷與「製造品味」的過程。佩里現為倫敦藝術大學的校長。

▍圖說

格里森.佩里「輕鬆看待你的信仰」在丹麥奧胡斯當代美術館展覽現場。
大英美術館2011年「無名匠師之墓」作品集結。
〈艾倫.米斯雷一號〉摩托車與騎士服。
格里斯.佩里2016年春季的新電視節目「英格蘭:男人」創作的六件作品。
聖馬丁藝術學院學生為格里森.佩里製作、獲選且被收藏的服裝。
2013年「最好的品味:格里森.佩里」電視節目中所製作了織錦畫,描繪了一個虛構人物的階級流動。
「克萊爾」專屬展間。
佩里2015年在家鄉埃賽克斯所設計建造的房子與內部裝飾。
格里森.佩里裝扮為「克萊爾」(攝影:Tim Walker)
格里森.佩里(攝影:Tim Walker)
格里森.佩里 男性氣質的叛逃 2005 私人收藏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Victoria Miro, London
格里森.佩里 輕鬆看待你的信仰 2010 藝術家自藏 Courtesy Victoria Miro, London
格里森.佩里 無處之王 2015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Victoria Miro, London
格里森.佩里 前景之物 2016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Victoria Miro, London
格里森.佩里 勞工英雄之死 2016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Victoria Miro, London
格里森.佩里  虛榮的微小差異:岸邊的上流社會或瀕臨絕種的生物被襲擊格里森.佩里 2012  N. Sargent Foundation,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Victoria Miro, London
格里森.佩里 墓之守護者 2011 Mr. Ömer M. Koç收藏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Victoria Miro, Londo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