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客空間:陶藝的未來?

倫敦東區開放式陶藝工作坊「Turning Earth」的創辦人Tallie Maughan,談論工藝職涯的轉變、倡導提供創作者一個能夠展現創意的空間。
(原刊載於 Ceramic Review 2018年2月號,經CR編輯同意翻譯成中文,原文pdf檔點此下載
(內文)2012年的時候,我在美國擔任劇場巡迴經理,在各州之間旅行的時候,一邊找時間在社區經營的陶藝工作室裡做陶,試著逃離企業枯燥的工作環境。在加州乾枯的湖畔小型開放型工作室裡「找回了自己」,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學會了做盤子,也迷上了陶這個材質。
了解自己總有一天還是得回到倫敦,但知道回去後沒有社區經營的創作空間,所以決定自己回去開一個。從旅行中造訪過的空間汲取一些元素:從我一開始接觸陶的史丹佛大學矽谷校區小型工作室、加州橘郡科斯塔梅薩市(Costa Mesa)的Muddy’s Studio、紐約的Choplet、還有最重要的亞特蘭大MudFire它的會員制度很接近Turning Earth。這些社區工作坊一直是我在美國生活最喜愛的一部分;人們分享對陶的熱愛,在這樣社區環境的鼓勵之下,我才能實驗並發展創作而不需要辭掉工作。
▍轉捩點
後來很清楚是在一個關鍵時期回到了倫敦。當大學與社區的課程都面臨到公家補助的縮減,許多人想做陶但卻沒有任何管道使用設備。倫敦也很難找到適合的工作室空間,都市計畫讓原來的工業建築因為住宅短缺的壓力而變得昂貴,我們花費了很多耐心,才找到一個負擔得起租金又有穩定租期的使用空間。
除此之外,大部分的大學學生都沒有被教導如何經營小生意,他們或許在獲得陶藝學位的過程中累積出色的設計才能,卻從沒有實際燒過窯(更別說如何維持或修理一座窯),而學生也沒有足夠的自信主動出擊,當他們離開大學後就像從懸崖上掉下來,許多人也放棄了。
不自信同樣也在沒有經歷傳統陶藝訓練的人身上感受得到,但是在美國和喜歡做陶當的人交談卻不會這樣。在英國你彷彿必須成為一個專業的陶藝家,然後開設自己的工作室,不然你只能侷限在社區大學的課程中,並且不被當做一回事。這種現象,加上主流教育對陶藝的忽視,代表總體來說愈來愈少人能夠銜接這塊領域。
陶藝做為一個我全心投入的嗜好,當愛上了在美國社區陶藝工作坊那種輕快、具包容性、做好玩的氛圍,認識像是Mason這樣一個在加州當工程師,然後在閒暇時間拉大型、薄如紙器的人,我了解創作者們可以不需要全部的時間投入也可以對陶藝有很多貢獻。妥善看待想要培養一個嗜好的客群對經營層面也很有幫助──他們大多有其他收入來源以維持嗜好,也負擔得起費用,而已經有基礎的創作者則可以和社群的人分享他們的才能。
在創客空間中,你可以沒有目的的「玩」,直到你的作品開始把你拉到一個方向。同儕之間的學習以玩為基礎,很自然地會因為和其他有同樣興趣的人一起工作而發生,這是很有機的,經由實驗與個人的好奇心而有了推進力,提供創新的條件。剛開始的時候我並不知道,但藉由創造一個平等接納所有人的空間──無論他們知不知道自己在幹嘛──我們可以觸發龐大的創造力。
「如果能吸引更多的人創作,我們不只是讓陶藝普及化,也營造一種生活風格,帶來更多樂趣的同時並種下永續經濟的種子。」
邀請倫敦國際化的陶藝愛好者們來到工作室,這些人之中有許多已經在文創產業多年,他們分享了許多各自不同的寶貴經驗與才能。創作者們對當代美學的敏銳度,遠遠超過既有陶藝的範疇。利用像是Instagram與Pinterest等社交媒體讓作品觸擊世界各地創作夥伴,也很快在作品中反應了即時的全球品味潮流。最創新的社群軟體像是VSCO與Canva也精緻地呈現、行銷他們的作品給觀眾,並成為「設計-創客」國際潮流的一部分,直接與消費者連結,創造新的「小型工業」,精進社群媒體的操作,吸引成千上萬的潛藏買家。
▍傳統工藝
手作陶藝和其他形式例如:編織、刺繡、削湯匙等工藝的復甦,反應在Instagram平台,以及許多人想要加入Turning Earth這樣的空間。這個潮流紮根在一種美感經驗,和許多包圍著我們的精緻烹飪書、手工啤酒坊、和其他「從產地到餐桌」的理念普及化是一樣的。在Turning Earth,我們相信文化正開始重新正視工藝的價值。人們不滿於消費大量生產物件、無名的產品所帶來虛浮的快感,對於生產過程的缺乏能見度與無知,感到有所缺憾。
Ruth Potts在《衛報》中將此潮流稱為「新物質主義」,我們認同她的觀點──大量生產與消費的行為並非永續,我們與物質世界的關係經歷了新的轉換:一種充滿愛的、仔細思考過的,並且同時是具有價值、實用的,因我們身為人想要創作與學習的欲望而驅動。這場創客運動,不止是一種潮流,從這些先行者身上我們看到了未來文化的走向。
每個人有興趣都可以加入。據Potts指出,研究表示和其他人合作以及學習新技術能刺激「感覺良好」賀爾蒙分泌,就像我們因為廣告刺激了購買欲望而實際行動之後腦內分泌滿足的多巴胺。學習新技術相較之下對地球資源的消耗也是比較小的,又能獲得相同的愉悅感及回報──而且它所創造的經濟生態也更加豐沛。如果能吸引更多的人創作,我們不只是讓陶藝普及化,也營造一種生活風格,帶來更多樂趣的同時並種下永續經濟的種子。
▍和大師學習
作為一個運動,我們仍十分年輕,而且有許多必須和工藝師父學習的地方。我們的創作者在銷售與網路販售的層面能夠創新、帶動風潮,並且欣賞、欽佩技術性更高的工藝作品。我們希望未來Turning Earth這樣的空間能和更多陶藝大師們有近一步合作的機會。我們的創作者也十分希望向大師學習──工作室裡還是有許多底很厚的實用陶,還有很多花費許多時間才完成的作品,大師們僅需花一點時間就能完成。如果沒有工藝大師傳授知識,我們的創作者有時候會花很多時間在不必要的嘗試,像是重新發明輪子一樣。
我們希望看見整體的製陶工業能一起將這個風潮當成是一個共同發展的計畫,一個開拓更多人參與了解陶藝的途徑。心裡的聲音告訴我,這樣做可以幫助新的經濟形式開展:建立在永續及參與之上,而工藝師與消費者、販售者、買家之間的分野更具流動性。無論他們選擇什麼樣的工藝技法,我們希望看到大家更常使用自己的雙手來創造,藉由一種心思更加細膩、與物質世界更親密的關係,更直接地形塑我們的生活形式。
▍圖說
1. Turning Earth E10分店的市集活動,通常一個週末的銷售額可達3萬英鎊(120萬台幣)。
2. 創辦人Tallie Maughan在東倫敦的Turning Earth E10工作室。
3. Turning Earth E10工作情景。 4. Tom Kemp在Turning Earth E10後院中工作情景,為自己錄影上傳到Instagram上有超過14萬5千個追蹤者。
5. Stine Dulong參與Turning Earth之後開啟了新的事業,創立品牌SkandiHus,並且受到美食部落客們的喜愛。她做的盤子在此被用在名為「對稱早餐」(Symmetry Breakfast)的Instagram發文之中。
6. Turning Earth創作者Andrea Roman與Grace McCarthy在Instagram Shop上販賣早餐餐組
7. 建築師Sayaka Namba與前平面設計師Andrea Roman一起在Turning Earth市集販賣他們的作品。
8. Turning Earth E2工作室位於Hoxton的兩個鐵路拱橋之內。
▍Box
Turning Earth在2018年二月舉辦了第一個「創客空間的創造者」營隊。對於想要在英國或其他國家開設像是Turning Earth這樣的空間的人都可聯繫 e2.turningearth.uk
其他在英國的會員制的創客空間還包含了:
– Baltic Clay, Liverpool; balticclay.com
– The Kiln Rooms, London; thekilnrooms.com
– Maze Studios, Bristol; mazestudiosbristol.blogspot.com